北京日報:需要深刻反思的是滴滴的模式

晁星

2018年08月29日05:08  來源:北京日報
 

滴滴本質上是在制造一種透支安全換便利的發展模式。對安全的漠視,可以極大降低其運營成本和精力消耗,使其在短時間內擁有顛覆傳統產業的“洪荒之力”,但也正因此,積累下了太多的安全隱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三個月內兩起命案,將滴滴推至輿論風暴眼。面對隨之揭開的內容不堪入目的司機QQ群,面對“滴滴一直拒絕將數據接入政府監管”的痛批,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總裁柳青昨晚緊急發布道歉信,反省自身的“無知自大”,表示將不再以規模和增長作為公司發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為核心的考核指標。

滴滴平台刑事案件高發,單是性侵案件4年就有50起。血的教訓面前,重新評估並無限期下線順風車業務是必須的。可一如既往“萬分自責”之后,信誓旦旦的“自查”“整改”效果幾何?全社會仍需聽其言觀其行。猶記兩年前,“深圳女教師被害案”將“人車不符”問題充分暴露,彼時滴滴也嚷嚷著要整改,但直到現在,這一問題都沒能得到解決﹔三個月前,“空姐遇害案”中飽受詬病的“客服貽誤”問題,也未能在接下來所謂強力整改中被有效關注,更在最新案件中激起眾怒。

悲劇屢次重演,整改屢次失靈,為什麼?恐怕客服失責、運營混亂等都是表象,更應追溯的是這背后的發展模式。六年成長、十幾輪融資、千億估值,沒車沒司機的滴滴,似乎一夜間成了最大的“出租車公司”。然而仔細看,其核心模式與傳統的加盟貼牌別無二致,尤其是順風車業務,准入門檻極低。極度鬆散的把關機制下,大批司機涌進平台,而滴滴呢,則打著共享經濟、盤活資源的旗號,心安理得地當起了包工頭,瘋狂跑馬圈地。

不可否認,這條鯰魚確實盤活了社會資源,重構了出行市場,可異常粗放的加盟方式,也催生了一系列問題——一味燒錢擴張,市場根基卻十分脆弱﹔司機隊伍良莠不齊,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客戶服務大量外包,溝通協調、危機應對嚴重滯后……如此種種,不難發現,滴滴本質上是在制造一種透支安全換便利的發展模式。對安全的漠視,可以極大降低其運營成本和精力消耗,使其在短時間內擁有顛覆傳統產業的“洪荒之力”,但也正因此,積累下了太多的安全隱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這個意義上看,滴滴的幾輪整改效果不彰,就在於其從未真正觸及或者說也不願觸及自身原始粗放的發展模式。那些義正辭嚴的整改承諾,無不是繞著這一命門走,口號喊得震天響,卻多是在無足輕重的細節上修修補補。如此選擇性“掃雷”,陷入總在“亡羊補牢”的惡性循環不足為怪。

“互聯網+”時代,“靠著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的又何止滴滴一家。且看諸多新平台,個個都有著非常“潮”的口號和概念,都有強大的吸金能力,卻不約而同地走著同一條路:野蠻生長、無序發展,漠視責任、速興速衰。共享單車無序投放,“馬路停車場”“單車墳場”帶來巨大社會治理成本﹔電商平台花樣多多,假冒偽劣屢禁不止……新業態繁花盛開,但缺乏整飭必然雜草叢生。如此種種,已經衍生為一道道必須直面的社會問題:新模式層出不窮,企業逮風口就追,監管如何應對新挑戰?選擇權不斷被行業壟斷壓縮,消費者怎麼重獲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議價能力?企業唯利是圖,權責邊界在哪,新的社會風險又要誰來消化……

責任當頭,風險常在,“沒裝剎車便上路”,企業豈能“順風”?新經濟蓬勃發展,原有行業邊界被打破、資源也被重新整合,但責任邊界、法律底線突破不得﹔新技術如雨后春筍,給用戶帶去便利、也推動了經濟增長,但這從來就不是商業考量和資本利益凌駕於公共安全之上的理由。

眼下,互聯網圈子裡聊的淨是風口、融資,對責任、風險避而不談,這是行業行為方式和價值判斷出了問題,假若好勝逐利之心蓋過了初心、蓋過了敬畏之心,那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滴滴道歉信中承諾,不再以規模和增長作為公司發展的衡量尺度,而這,何嘗不是對所有新行業新平台的警示。

(責編:王仁宏、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