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獎勵個性是對過度共性教育的糾偏

針未尖

2018年08月22日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獎勵個性是對過度共性教育的糾偏

國內首個以“關注個性、尊重個性、保護個性”為主題的“華佗論箭個性獎學金”近日在貴陽頒獎,100名“個性”學生每人獲得1萬元獎學金。“華佗論箭個性獎學金”由某建設集團創始人嚴介和發起,每年出資1億元,用於獎勵兼具個性、聰明、善良、勤奮、健美的學子。(8月21日《中國青年報》)

“個性獎學金”無疑是一種另類獎學金,它既不扶貧幫弱,也不獎勵學業優秀者,而是打破對於中小學生的傳統考核方式,以“個性、聰明、善良、勤奮、健美”作為考核指標,在100分的總分中,個性考核佔了40分,其余4項指標僅僅各佔15分。這確實是在關注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學生的個性,是對學子個性發展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長期注重共性、排斥個性的糾偏。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確實十分注重共性教育。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學生本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看待事物等不可能完全一致。基於此,教育本來應該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但為省事,也為追求整齊劃一,同時為應付充斥標准答案的應試教育,大多數學校往往“一把鑰匙開許多把鎖”,批量生產畢業生,甚至為“拼成績”而抹殺學生的個性。

實際上,對學生的個性予以足夠的關注、尊重、保護和肯定,收獲到的教育成果會更可觀,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社會,作用會更長遠。個性是什麼?個性意味著與眾不同,意味著不因循守舊,蘊藏著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正如嚴介和所說,文化創新源於個性,經濟繁榮需要個性,社會進步呼喚個性﹔成就未來的是差異,引領差異的是個性。相反,追求共性的教育,極可能限制學生的創造力。

對於學生個性培養的重要性,隻在理論上說教,並不能讓人清醒。近年來,類似於“我們的學校培養的為什麼只是‘考試機器’”“中國學生為什麼缺乏創新能力”“同樣的高學歷,為什麼有人被稱為‘高分低能’,有人能讓人崇拜得五體投地”等問題,常常引發網友熱議﹔“90后學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等新聞也促人反思。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恐怕正是學校教育注重共性、排斥個性吧。

在如此語境下看待“個性獎學金”,無疑具有較為重要的價值,它是在用差異化的賞識教育促進當代學子個性化成長,它有助於激發獲得此項獎學金的個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即便不能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它至少可以喚醒社會對學生個性問題的關注。隻不過,僅依靠這一項“個性獎學金”的力量對注重共性、排斥個性的教育予以糾偏,畢竟太微弱。期待有更多類似獎學金來助力。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