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編劇也是影片成功的基石

趙強

2018年07月30日08:24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藝評】編劇也是影片成功的基石

  前幾天看了姜文導演的影片《邪不壓正》,散場后,不少觀眾在小聲議論,甚至搖頭,還聽到有觀眾說“影片怎麼這麼長?”望著觀眾不大滿意的神情,筆者也在思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觀眾對這部影片頗有微詞?

  從豆瓣看,這部影片評分為7.1分,並不算高。看了網友的點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應當說,對一部影片,有爭議很正常,觀眾的批評也有助於提升國產影視劇制作水平。

  這部講述民國到抗戰時期的復仇故事,何以拍成近2個半小時?卻仍有不少觀眾覺得這部影片沒有完?似乎缺了點什麼,仔細想想,問題可能多出在編劇上。

  該片集結了國內當紅明星和資深演員,如姜文、彭於晏、廖凡、許晴、周韻等。這麼多明星加盟,大腕姜文執導,有令人神往的老北平神韻,有奪目的攝影畫面等,最終卻沒能讓觀眾最大限度滿意。這當然源於藝術評價的多元化標准,但是筆者以為,其中編劇呈現出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比如劇情過於拖沓,缺少節奏感、高潮感。部分情節失真,從邏輯到常識經不起推敲等。而這些問題在不少國產影視劇中普遍存在。

  以此片為例,姜文飾演的京城名流藍青峰,在被警局長朱潛龍一伙迫害時,被拔掉很多牙齒,滿嘴鮮血。拔過牙的人都有體會,牙疼起來的滋味難以形容,甚至會滿地打滾。而藍青峰被拔掉很多牙齒,依然面不改色,還使勁說了一大堆話,顯然違反生活常識。而彭於晏飾演的男一號李天然,氣質根本不像北平長大的青年。他和日本人的對打,更像抗日神劇中的情節,如躲子彈、筷子殺鬼子等。

  這幾年,國產影視劇高歌猛進,提振了整體制作水平。然而由於制作體量猛增,難免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問題。尤其不少編劇水平堪憂。這可能由於我國現行影視劇制作是導演中心制,編劇地位不高,甚至被邊緣化。目前很多影片導演都兼編劇,《邪不壓正》也是如此。然而術有專攻。編劇是專業和相對獨立的職業。導演如果是大廚,編劇就是食材提供者。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廚師,如果沒有理想的食材,也不會烹調出美味。成功的影視劇,編劇是基礎。導演再好,攝影再棒,演員再有名氣,劇本如果很爛,也隻會拍出爛片。

  還記得1987版的《紅樓夢》,劇本1983年3月起稿,當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直到1986年1月才最終定稿,歷時兩年零十個月。在此期間,紅學家和導演都提出許多意見。1984年9月10日,該劇在安徽黃山正式開機,錄下第一組鏡頭,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攝,總投資為680萬元。整個拍攝過程歷時3年,劇組先后走遍全國10個省市41個地區的219個景點,拍攝鏡頭近萬個。這部劇被譽為國產電視劇的一個裡程碑,也是一座藝術高峰。可見,優秀的作品還需要優秀的編劇進行藝術再創造,把優秀作品的內核充分發揮,運用影視劇的獨特手法加以藝術展現。

  縱觀當前影視劇創作,不少作品粗制濫造,尤其不大重視編劇,有硬傷的影片隨處可見。比如脫離生活、不接地氣,最典型的是前一段熱鬧的抗日神劇。這些劇中,抗日很輕鬆,侵略者很弱智,我方人員各個身手不凡。不但刀槍不入,還能上天入地,出入敵人城堡,捉拿日偽,如探囊取物。而一些反映現代題材的影視劇,無論取景、人物造型都很華美。男女主人公都是漂亮瀟洒,浪漫異常。還有些號稱京味的電視劇,對白卻沒有老北京味,等等。

  這些國產影視劇讓人感到,編劇缺乏嚴謹甚至有些荒唐,情節缺少邏輯。因此,筆者以為,當務之急是把編劇短板補上,從政策和運行機制著手,讓編劇成為影視劇創作中與導演同等重要的崗位,將劇本的創作真正放在首位,才可能從根本上提升國產影片的質量。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