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潺潺江水,在麗江石鼓鎮的林蔭道上行走,看到一位戴草帽的老人在慢慢踱步,身后還跟著一條小狗。打了個招呼,攀談起來,才知道他是當地的一位離退休教師,平時最喜歡來這江邊的林中散步。
老人今年84歲,叫趙碧,碧色的“碧”、碧綠的“碧”、“澄碧”的碧,與江邊柳林的林水一色遙相呼應。這裡有老人的兒時記憶,也有老人晚年的寄托。從小時候開始,老師和家長就帶著他們來江邊種樹,挖土、培土的情形,到現在還歷歷在目。一撥人又一撥年輕人成長起來,都來在這江邊種樹,種出了一行行柳蔭,也種下了一代代的青春記憶。
老人趙碧
“以前這裡是什麼樣?”“現在這裡好啊,讀報看書……”問的,是我們的關切﹔答的,是老人的陶醉。對於老人而言,自己和后輩們在家鄉江邊種下的柳樹林,除了防汛防風防沙護田等功能外,最好的感覺,或許還是可以徜徉其中、沉浸其中。老人上年紀了,耳朵有點背,可能並沒有聽清我們問的是什麼,但滿心裡卻都是當下的美好。
一旁的和澤周老人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有77歲高齡,但是聲音洪亮、底氣十足。說起種樹的那些年、那些事,字字堅定。他說,納西族人喜歡樹,離不開樹。可是,種樹不易,能活下來更難。遇到長江泛濫、洪水肆虐,種好的樹苗也會連根沖走,現在想來都會感到心疼。不過,也沒有其他選擇,種了沖、沖了種,人頑強、樹爭氣,沙地被漸漸固住,大水猛襲時村落農田也有了緩沖區。如今的楊柳清綠、水天一色、金沙江美,就是對付出最好的回報。
“種樹成林,要靠大家的力量,光靠自己是做不到。”說到種樹,和澤周老人不時提到這句話。種樹的擔子傳到了石鼓鎮林工站站長和朝明的肩上,他更是見証了這些年柳林的變化。讓人高興的,不只是柳樹越種越多了,種柳樹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干部、群眾、學生、志願者……都參與了進來,拿起鏟子鋤頭,把綠色記憶和守護行動灌注於一株株小樹苗,每個人就都成了呵護長江堤岸的貢獻者。正是眾人的力量,才有了百裡柳林,保護了沿線1500多畝的良田。看著綠柳繁茂,高樹夾雜矮枝,宛如時間的印記,著實令人感慨。
俯瞰柳林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石鼓納西族人就和種柳有了一個約定。幾十年來,幾代村民,一條江邊,數段柳林,留下了他們的努力與汗水。老人們說,種柳樹要先扎根、后發芽,這樣才算是牢牢扎住了。那些種下后就發芽,而根還沒有扎住的樹,都是“假活”,長久不了。的確,無論是種樹護田還是沿線發展,一味從江裡過度獲取,隻看好經濟增長的“芽”,卻忽視生態環境的“根”,往往會適得其反。柳樹的扎根生長,也像是經濟社會的發展,隻有讓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根須深深地向下扎在祖國大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芽才能向上不斷延展。
一位同行的納西姑娘說,納西人都愛笑,不笑不說話,越笑越愛說話。這讓人想到石鼓鎮得名的那塊鼓狀石碑,傳說鼓上的裂紋會自動開合,裂則國運衰、合則國運興。今天的石鼓鎮,柳蔭下的納西人展露笑顏,這石鼓上的裂紋,怕是也看不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