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吃山靠砍伐,現在吃山靠保護”

2018年07月22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以前吃山靠砍伐,現在吃山靠保護” | 評論君的“長江號”

在“長江第一彎”石鼓鎮簡短舉行“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之后,我們驅車便趕往老君山腹地的玉龍縣魯甸鄉。

圖為評論君驅車趕往魯甸鄉

這裡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的核心區,雖一路顛簸急彎,卻是“顏值”驚人。一邊贊嘆著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風光,一邊卻也感嘆著鄉民進出山嶺的不易。這讓我們對將要探訪的魯甸鄉脫貧攻堅經驗,更加充滿期待。

靠山吃山,魯甸鄉祖輩以伐木為生,因為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80%,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區域之一。然而,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魯甸鄉“木頭經濟”的時代結束了。該往何處去,魯甸陷入迷茫。

起初,一些有見識的黨員干部、農民企業家發現大山還有豐富的藥材資源,就開始引領村民轉型種植藥材。而后,一批批伐木人放下斧頭、拿起鋤頭,嘗試著種植中藥材。如今,魯甸中藥材已發展到6萬多畝,產值突破3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雲藥之鄉”。可見,脫貧致富必須把有利於可持續增收的產業做起來,不等不靠、主動探路方有出路

圖為滇重樓中藥材

從過去伐木謀生,到今天轉型中藥材產業,魯甸鄉民都十分清楚,產業發展的源頭來自大山豐富的生態資源。要保証中藥材的高品質,擦亮“雲藥”金字招牌,就必須保持“天干不旱,下雨不潮”的優良生態。正如一位藥農所說,“以前吃山靠砍伐,現在吃山靠保護”,靠山吃山,殺雞取卵終有窮途,取之有道才能永續發展。實際上,20年的探索轉型,魯甸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是沒有走過彎路,但最終發現還是“綠色優先、生態發展”的道路最適合,深刻品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甘甜

在一定程度上講,中草藥產業還是高投入產業。比如高端藥材“滇重樓”品種,一畝投入五六萬元,育成需要8—10年,但產值可達50—60萬元。高投入帶來高收益,但很多農民特別是貧困戶墊不起本錢。要實現產業扶貧,如何打通最后一公裡,將“高門檻產業”轉變成“普惠型產業”,成為擺在魯甸鄉黨委政府面前的考題。

魯甸破解這一難題的辦法,就是“內力”和“外力”結合。藥材企業與農戶簽訂協議,由企業賒藥材苗給農戶,農戶根據市場價或保護價把藥材銷售給該企業,種植戶根據收益逐年還款,走出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在這一模式推動下,魯甸全鄉90%以上的農戶種植了中藥材,基本上成功摘掉貧困的帽子。

現在說起來簡單,但其中過程之艱辛,非當地干部不能體會。比如,怎麼說服村民們都加入進來?又如何協調農戶與企業的利益?都需要耐心、細致的工作,不被理解、兩頭不落好也是常事。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相同的扶貧經驗能否結出同樣的致富效果,還要看當地干部是否有過硬的“鐵肩膀”、拿手的“鐵刷子”。

圖為老君山腹地一景

今天,魯甸鄉民吃上了生態飯,但吃好生態飯還有許多短板要補。比如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材更快更大規模地走出深山﹔藥材種植覆蓋面不斷擴大,但深加工能力不足、營銷手段落后﹔種苗種子集約化繁育不夠,種植管理粗放、缺乏技術標准,等等。問題就是號角。聯手省內外龍頭藥業公司延長藥材產業鏈,注入科技力量提高產品附加值,魯甸鄉政府正在努力尋求補短升級之方。魯甸之路啟示我們,始終以問題為導向謀求發展,才能為群眾脫貧不返貧找到一條可以“彎道超車”的路

結束採訪離開魯甸鄉時,望著黑色遮陰膜下藥農們忙碌的身影,還有些意猶未盡。相信隻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魯甸鄉的中藥材發展必將演化成健康養生和生態旅游的大產業,魯甸鄉民的日子將更加美好。

(責編:袁勃、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