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站台送別不該成為歷史記憶

孔小魯

2018年07月20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站台送別不該成為歷史記憶

  近日,筆者送年邁的母親到市裡乘坐火車北上探親。兩人到車站售票處取好票后,准備進入候車室,卻被安檢口工作人員告知,需同時持身份証、當日車票才能進站候車。母親有票獲准進入,筆者則被拒於站外,隻得用手機遙控指導,讓母親找到相應候車室。隔著玻璃,看到老母親一手持電話接聽,一手拖著沉重的兩大袋行李,步履蹣跚,不由心酸。又想到列車到來,母親還要提著行李匆匆忙忙上下天橋才能到達相應站台,更深感內疚,也倍感疑惑:過去憑站台票可送親友上站台、上車找座位,為什麼現在旅客親友陪同進站候車卻不可以?

  回家后上網查詢,才知道許多車站站台票已停售多年。現在各地車站都限制陪同人員進站候車,具體做法是在候車大樓最外入口處的安檢口需查驗車票和身份証,無票就無法通過安檢進站。至於原因,有眾多說法,如防擁堵、防逃票、反恐、反扒、防流浪漢等等。但這些說法,都難以令人信服。許多網友提出疑問,相關部門機構也未見合理解釋。雖然針對特殊人員,如老幼病殘,還有一些特殊的照顧措施,如可辦理“愛心卡”進入綠色通道、提供青年志願者服務或者“小紅帽”有償服務等,但這些辦法卻存在障礙,譬如都要履行一些手續或者需要收費。

  保障出行安全無可非議。動車、高鐵普及,確實要提高安全標准,但送客的親友不應因此被拒於站外。隻要提高安全意識,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和鐵路等交通運輸部門主動出擊,聯合開展整治車站周邊環境活動,嚴厲打擊盤踞其中的黑惡勢力和保護傘,綜合解決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社會治安管控等問題,暢通舉報投訴渠道,意在從根本上保障旅客出行安全,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些成果,讓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現在,即使深夜出行,也能感覺安全無憂。這充分說明:安全保障是系統工程,隻要制度嚴密、落實到位,完全可以做到既給予群眾方便,又保証車站安全。譬如北京站,接送親友的人可以憑身份証、車票或購票信息,免費獲取站台票來接送親友。北京站的客流量尚能做到與民方便,其他車站實行起來當不艱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這句話適用於反腐倡廉,也適用於所有服務領域。好的安全保障應該是服務保障大多數、重點監控極少數,而現代信息技術也能為此提供有力支撐。廣泛使用的監控裝置和人臉識別技術可讓違法犯罪無所遁形,大數據技術能限制“老賴”乘坐高鐵,自然不難阻止逃票者、流浪漢和其他各類有過不良記錄的人員進站。通過自身嚴密防備和提高警惕,完全可以換得民眾出行的愉快體驗。

  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遠行也可以說走就走。雖然灞橋折柳、長亭送別的感傷在逐漸淡化,但讓旅客親友多送一段、多接一程,給遠行的人們多些親情和溫暖,仍有重要意義,也是美好生活的剛需。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盡快在保障安全與滿足旅客親情關懷之間找到交集,不讓站台送別的場景隻存在於歷史記憶和電影屏幕中。

  (作者:孔小魯,系江西省基層公務員)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