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共建滿載幸福的民生長江

——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④

本報評論部

2018年07月20日05: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長江是生命之河,也是幸福之河。人們依江而生,沿江而興,滔滔江水裡有文化,有財富,有民生。

雖是共飲一江水,沿江不同地區的民生水平卻各有不同。長江兩岸,既有上海、武漢、重慶這樣的現代化大都市,也有還在努力脫貧的三峽庫區、中部蓄滯洪區和7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區發展條件差異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大,決定了民生長江的建設,應該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分類施策。各地區隻有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細化、協調機制化的要求,完整准確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整個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才會有較大提高。

民生幸福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可能脫離實際去盲目追求。當前長江經濟帶最大的實際,就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路,以經濟長江、生態長江托舉起民生長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始終強調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一段時間以來,長江沿岸重發展、輕保護,重開發、輕修復,經濟效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卻沒有同步增長。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保護中持續改善民生,是建設民生長江的必由之路。宜昌仙女鎮桃店村過去一直使用堰塘水、淺層井水,政府多方論証、安裝管網,盡力讓老百姓吃上放心水、自來水。等到通水時,村裡一位老人喜不自禁地說:“好清亮的水啊,可以直接喝。”安全飲水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中以惠及民生為抓手,促進當地百姓轉變生態保護觀念的努力。群眾喝上了安全水、吃上了生態飯、看到了久違的江豚,深感高質量發展不只是收入的增長,對於長江而言,可謂“清水似黃金”。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轉型升級的既定方向。在武漢,國內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北湖污水處理廠正在抓緊施工。這個污水處理廠將有效改善大東湖地區生活污水排入長江時的水質,在當地政府眼裡,這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武漢市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生態工程。在重慶,中歐班列(重慶)從這裡首發,標志著中歐國際貨運大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連接”。果園港還大力推進集裝箱碼頭及堆場智能化改造,加強港口作業智能決策、協同聯動,實現操作遠程化、自動化、無人化,努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隻有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態,才能讓民生改善更有底氣,這已經成為沿江絕大多數群眾的共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邁上新台階,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民生獲得感的提升,正為民生長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變化,來自有形的硬件接軌向無形的軟件融合“轉身”。暢通省際“斷頭路”,構建城市間智慧交通以打通合作的“腸梗阻”﹔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醫保異地結算照進現實,住房公積金“錢隨人走”……上有國家鼓勵和支持,下有民意支撐和推動,沿江11省市協同發展不斷發力,改革融通逐步緊密,資源統籌整合流動性增強,諸如嘉興市民在家門口看上海專家門診的共享故事不斷涌現。這也從一個側面啟示我們,民生需求共鳴點、發展利益共通點裡,有機制創新的動力,有共贏共享的土壤。

前不久,四川布拖馮家坪金沙江“溜索改橋”項目基本建成。以此為代表的溜索改橋工程,讓全省近500個村的十幾萬百姓告別了靠溜索出行的日子。而在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九江市湖口縣高新園區入口處,原來的鋼渣、工廠廢渣堆砌地,如今已“變身”為生態化停車場。江上的橋、橋上的人,岸上的景、景裡的歡笑,構成一幅新時代的美麗畫卷。長江,正成為流淌更多幸福的黃金水道。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