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連楊超越本人都沒想到,自己會這麼迅速走紅,又如此迅速地陷入輿論風波中。就在輿論場的風口浪尖之處,向來言辭犀利的咪蒙在個人公號上發文《對於楊超越,罵她,才是尊重她》,引起了大量閱讀和爭議。雖然此文直接回應的是GQ的特別報道《楊超越變形記:這不是我的世界》,但依然延續了咪蒙的老套路——借助熱點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由此激起粉絲和批評者的強烈關注。
咪蒙在文中指出,GQ的特別報道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這個世界上,實力沒什麼卵用。愛哭和賣慘才是王道!”但咪蒙的表達,其實是繞開了問題的關鍵點——楊超越到底是怎麼火的,以及如何看待她的走紅,而偷換成了“擁有實力/愛哭賣慘”這對矛盾概念。
由此一來,本來未必如此尖銳的矛盾就通過“奇妙的話術”轉變為特別容易在輿論場上“引戰”的話題,這自然也會帶來大量流量。如果從點擊量和傳播量上看,這些手法的確堪稱高明。
隻可惜,僅憑點擊量“十萬加”並不能判斷一篇文章的公允與合理程度,更不能判斷一個寫作者真正的才華。但在“流量為王”的環境裡,關注度就意味著相應的資本的流入,很多自媒體寫手便“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樣的道路——為了博取眼球,隻要話題有引爆點,不管其他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就拿楊超越這事來說。平心而論,作為中國首部女團青春成長節目,楊超越參加的《創造101》節目本來就是個“造星”的平台,這就需要她的形象氣質和“成長路徑”不能與既有的明星模式差別太大。但是,平台又具備新的特點,比如粉絲的支持程度直接決定了偶像能達到的高度,而楊超越曾經的苦難經歷,本身就吸引著一大批有著類似經歷的年輕人的關注。不難想象,在三四線城市或農村成長的粉絲們,很難對那些有著“中產”或“上流”標簽的偶像們產生情感上的認同感,但對楊超越就會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歡,哪怕她的才藝水平並不算特別好。
這是中國娛樂圈出現的新現象,但其中的道理並不新鮮。偶像和粉絲類型的多元化,本來就是娛樂界繁榮和開放的體現。不管是最近走紅的王菊還是楊超越,還是更早的李宇春和周筆暢,她們所引領的審美范式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卻能擁有一批最堅定的粉絲團——這種現象可能在今后會更加常見。所以,理解到這樣的層次,就不會對咪蒙的批評聲音一味贊同了,畢竟,拿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他人且不加反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思維方式。
當然,正如上述所言,這種扭曲的思維方式,可能只是一些自媒體打開營銷套路的“捷徑”,換言之,就是明知這樣說是偏激的,但還是要刺激輿論的敏感點。對於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的讀者而言,這樣的套路是沒用的,只是,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意識,那麼被一些自媒體大號誘導的觀念帶著走,就成了在所難免的事了。因此,除了讀者個體要提升判斷力之外,有影響力的自媒體,更應該理性嚴謹地表達觀點,畢竟,靠各種話術技巧形成的“關注”很難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