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詩人已還鄉,鄉愁猶未了

魏英杰

2017年12月15日08:12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詩人已還鄉,鄉愁猶未了

  14日下午,網上傳來詩人余光中先生病逝的消息,不由一愣。查了下新聞,發現剛有報道稱他12日因天氣驟變住院檢查,沒想到這麼快發生變故。

  腦海裡還記得2012年余光中到杭州參加他的85歲生日會的情形。說是生日會,卻是別具一格,由參與的人上前讀詩賀壽。記得那天來了不少詩人,濟濟一堂。大陸公眾熟悉余光中,則是從他的詩作《鄉愁》開始。40多年來,這首詩傳唱不絕。但是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余光中后來其實不太樂意在公眾場合吟誦這首詩。也許是被人邀請多了,自己都覺得膩了,也許就是因為這首詩過於出名,遮蔽了他真正的詩歌成就。

  比如有一次在海南一所大學的活動現場,他婉拒了吟誦《鄉愁》。事后他說,希望大家看看他其他主題的詩,而不僅僅是《鄉愁》。他自己就經常說,這首詩他不過花20多分鐘就寫出來了。但他詩集裡的許多詩歌,卻是費盡思量,有的詩歌甚至沒有一定長度的人生體驗,是寫不出來的,比如《三生石》。

  確實,余光中一生橫跨文學四大領域,一手寫詩一手寫散文,還有“第三隻手”涉足文學評論和翻譯。僅就詩歌領域而言,文學成就比《鄉愁》更高的自然不在少數。但無論哪一首,至今都沒有超過《鄉愁》的影響力。這從詩人的角度來看或是一種遺憾,但放在歷史背景下,這卻是時代使然,人心使然,是兩岸長期隔絕后兩地人們發自內心的情感訴求。這首《鄉愁》,正是因其淺顯易懂、琅琅上口,而成為一種家國精神的典型表達方式。

  鄉愁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從朴素的情感來講,這是對故鄉的一種懷念,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這是期盼國家統一的一種呼吁。不過,雖說兩岸尚未統一,詩人卻已多次回歸故裡,個人層面的鄉愁早已有所寄托。他也說,自己回大陸至少50多次了,不能再講“鄉愁”了,而是“還鄉”,否則就是無病呻吟。如果說余光中還有什麼“鄉愁”,也是更深層面意義上的一種情愫。

  可是為什麼人們最愛的還是余光中的《鄉愁》,而不是其他代表作?這並不是余光中的詩文作品在大陸出版不多,人們對他不夠了解,而在於許多人從這首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鄉愁。

  這首詩流行的時候,也是中國社會出現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流動遷徙的階段,許多人從家鄉出發外出打工、創業,一年難得回家一趟,難免思鄉情切。后來,隨著城鄉大規模遷變,許多人的故鄉變成自己不認識的模樣,這時候人們又不免勾起對昔日時光的追憶,產生濃烈的鄉愁意識。這是社會變遷發展過程中,人發自於生活經歷、精神需求而自然產生的情感,也是如今一直提倡要“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的本義。隻不過,這已經與詩人所經歷的人生體驗關系不大了。

  如今,詩人之魂已“還鄉”,“鄉愁”依然將傳唱下去。但總有一天,這首詩將僅僅是一種象征。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