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海淘藥品,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陳作兵

2017年11月03日07:56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海淘藥品,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隨著網購的普及,商品的流通早已打破地域國界。盡管由於法律法規的敏感性,網購藥品,還處於遮遮掩掩,半公開狀態。但是,我們可以輕易地購買到藥品,包括OTC和非OTC類藥物。網購藥品,尤其是跨國跨境的所謂“海淘”,的確給大家帶來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危險和傷害。海淘一族有時支付的不是金錢,而是我們的生命。

  前幾天診治了這麼一個病例。一個70多歲長期腰痛女病人,在康復醫學科就診。醫生診斷后建議腰圍制動,牽引和物理因子治療,症狀好轉。但她聽了周圍“熱心人”介紹,從海外東歐某國網購了強力速效的“腰痛丸”,一開始服用效果的確很好,但隻過了5天時間,便因頭暈、嘔血、黑便被送醫進行緊急救治。

  醫生檢索了所謂的“腰痛丸”,發現含有皮質醇(激素)的成分。醫生分析:激素本身一個嚴重的副作用就是消化道出血。而每天一次的劑量是按照東歐人的體重計算,而這個病人體重才40公斤,和東歐人成年人中位數體重70公斤,差不多相差一倍啊,劑量不超標才怪呢。

  藥品畢竟是一種特殊商品,我國一直禁止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即使在線下,也必須在建立銷售台賬、有專業藥師審核處方等條件下,才允許藥店憑處方銷售處方藥。海淘藥品,以下幾點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正確認識藥品,尤其是海淘的洋藥品。洋藥品吹得天花亂墜,但也是藥,是藥就有適應症和禁忌症,是藥就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一些網絡商家,利用患者病急亂投醫的心理,一味刻意擴大藥物的功效,而有意或者無意地淡化藥物的不良反應。有些海外的藥物賣家,自己也不了解藥物,為了自己的利益,胡亂推薦,最后損害的是病人的利益。

  每個國家、地區都有適合自己藥物研發、臨床應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市場上使用的藥物,必須完全符合中國藥典規范,有嚴格的適應症等規定。每個藥品的適應症是在上萬例的動物試驗,以及一期、二期、三期臨床驗証的基礎上得出的,大多有雙盲、對照、隨機、可重復的科學性驗証,且很多藥品本身就包含了預期的不良反應的保險費用在內,所以藥物的研發費用非常昂貴。海淘的藥品由於從源頭管理的缺少,無法全程精准監控藥物治療和缺少必要的賠付制度,給消費者帶來的潛在危險性非常大。

  隨著互聯網發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頻繁,中國的醫療技術和制藥技術也慢慢地站在世界的制高點。“中國和全球頂級醫療技術的相差時間,不會超過3天。”這是我們醫務人員交流時常常聽到國外同行的評價。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妄自菲薄,迷信洋藥品。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因噎廢食。海淘藥品,必須健全管理機制,包括正規的網站、專業人士的認証、流通的監管、三方的賠付,等等。隻有這些制度措施都建立完善了,才能確保海淘藥品業的健康發展,真真切切給我們帶來健康,安全和便利。

  海淘藥品,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給我們帶來健康,帶來便利。稍有不慎,不但割傷了我們自己,甚至有生命之危。

  (作者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