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每個基層工會、每個工會會員的數據真實、准確,強基層才有堅實基礎﹔隻有基層工會各方面數據穩定、互聯互通,補短板才能有的放矢﹔隻有工會工作的歷史基礎數據可量化、能傳導、動態性強,促創新才能見成效。
據本報近日報道,青海省總工會以本地區、本單位所屬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聚集鎮(街道)、非公企業和新建企業等為重點區域,以新社會組織、物流、家政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等為重點行業,以農民工、勞務派遣工等為重點對象全面開展實名制普查工作。通過細化基層單位、基層工會、基層工會主席、職工會員等填寫內容和信息,建立“基層錄入、隨時更新、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工作機制,准確掌握基層工會組織和會員真實全面的動態變化信息,為工會工作決策提供有效依據,提升工會服務職工和會員的能力水平。
建設網上工會,提升工會互聯網服務水平,數據准確、全面、穩定和互聯互通是前提。舍此,網上工會隻能看上去很美。隻有每個基層工會、每個工會會員的數據真實、准確,強基層才有堅實基礎﹔隻有基層工會各方面數據穩定、互聯互通,補短板才能有的放矢﹔隻有工會工作的歷史基礎數據可量化、能傳導、動態性強,促創新才能見成效。確保基層工會、工會會員數據的真實性、穩定性、流動性和可控性,對於網上工會建設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各地工會都在建設網上工會,不少地方工會都出台了相應建設方案。其中,起步較晚、進展較慢的地方,基本上忙於搭框架,通過搭框架建立本地區網上工會基礎網﹔步子大一些、走得遠一點的地方,忙於接內容、擴服務,通過接內容將網下工會工作項目搬到網上,通過擴服務延伸工會服務手臂。無論哪一種,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不少地方工會都對基礎數據的重視程度不夠。比如,有些地方將歷史數據簡單搬到網上,沒有核實其現實狀態﹔有些地方片面依賴基層工會報數據,自主核實力度和程度不足﹔有些地方強調數據的靜態數量,忽視其動態變化,導致數據不穩定、不可控、傳導性差、可用性不強。這些現象客觀上制約了網上工會的建設質量和服務能力。
基礎不穩,地動山搖。工會基礎數據是建設網上工會的基石,是工會系統數據信息互通共享和深度利用的保障。當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重建設規模、輕數據核實的現象,有的是因為紙質數據本身不全面,對歷史變化不掌握,人手少無法從源頭核實﹔有的是因為工會互聯網建設無法互通互聯,一些工會會員流動快而數據更新慢,核實進度跟不上變化速度﹔有的則是由於自身惰性強,懶於或不願意跟進數據核實﹔有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強調客觀原因、技術條件,期待搭便車通過其他地方數據庫被動核實。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一天不建也不會自動落成。要想做好基層工會和工會會員實名制管理工作,所有地方工會都應從思想根源上重視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和基礎數據的核實。這不僅是工會增“三性”、去“四化”的要求,也是工會服務基層、服務職工的基礎性工作。試想,如果工會組織不能全面准確掌握基層工會組織和會員信息,構建“互聯網+”工會普惠性服務體系從何談起,實現網上宣傳引導、網上申請入會、網上監測分析、網上管理服務,不斷提升工會服務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又怎能落實到實處。
各級工會強化基層工會、工會會員實名制管理,重視工會基礎數據庫的真實性、動態化,是落實《全國工會網上工作綱要(2017—2020年)》和全總十六屆五次執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提出的“四個一”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推進“互聯網+”工會組織建設,探索構建“互聯網+”工會普惠性服務工作,把准職工需求脈搏,高效、便捷、精准地做好服務職工工作,增強職工對工會改革成果獲得感的重要支撐。雖然工程浩大、困難不少,但也要身體力行、久久為功,讓網上工會真正能用、好用、實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