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

吳樵人
2017年09月15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2歲那年,讀私塾的王陽明向老師提出了一個很不尋常的問題:“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告訴他,第一等事無非就是科舉及第。王陽明不以為然。他覺得真正的第一等事,應當是“讀書學聖賢”。“成聖”成了他畢生的志向和自覺追求,最終也得到了認可。

  什麼是“第一等事”?實際上就是人生的方向、目標。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這一生真正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到底朝著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去奮斗。

  葉向真在對父親的回憶中,介紹了葉劍英是如何選擇他自己的“第一等事”:拋棄榮華富貴而走向革命。她說,父親在黃埔軍校時就跟蔣介石結下了非常好的友誼。別人都不可以配劍和配槍進入蔣介石的臥室,隻有他可以佩戴短劍和手槍進入蔣的臥室,后來還讓他做了2師師長兼著兩廣的鹽務管理官員。尤其后者是一個肥缺,半年100萬美金就有了。他當師長,行軍時不想騎馬就坐轎子,還有一個士兵前邊挑著丹麥進口的餅干和煉奶,后頭擔著威士忌和白蘭地。很多人都看中這個位置,希望能夠有一天做到他這樣的位置。但是父親還是毅然決然地脫掉皮鞋穿起草鞋,冒著生命的危險,奔向了革命。

  實際上,古往今來,在何為“第一等事”上,沒有一個統一和標准的答案。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遠。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雖然沒有對錯之分,但卻有高下之別。比如,王陽明看中的不是金榜題名而是成聖賢,葉帥選擇的不是大把撈錢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帶領窮人鬧革命,看似不合時宜、難解其中味,其實卻是真正參透了何為“第一等事”。真正的“第一等事”,是一種更崇高的人生目標,超然於個人私利之上的精神追求。諸如孔子的“天下大同”,王陽明的“成聖”,戊戌六君子的“血薦軒轅”,革命年代無數共產黨人不惜犧牲生命來換取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曾有人感嘆:我現在車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還有什麼好奮斗的啊。還有的人夢想的“第一等事”就是榮華富貴、升官發財、名利雙收。但錢有了,名出了,官當大了,卻內心空虛,活得並不幸福,甚至還抑郁。這樣的“第一等事”因其境界太低、價值太小,對人生來說沒有多少意義,追求起來也難以快樂。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很多人回味《雷鋒日記》裡這段話,心中便亮起盞盞明燈,這也可說是對何為“第一等事”的最好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像無數優秀共產黨人那樣,拋棄小我,一心為國向民,這樣的“第一等事”方為真正的“天下第一等事”。

  一位常年在戈壁大沙漠跑車的司機說,人最恐懼的時候,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不是沒有水的時候,不是沒有車的時候,而是沒有方向的時候。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有了方向,其實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5日 04 版)

(責編:王政淇、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