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開學的行囊,當盛放開闊的人生

李  斌
2017年08月31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沒有征途就沒有行囊。打包入學的行囊,不要忘記打包好精神與夢想

  

  又是一年開學季,數百萬學子將踏入大學校門。新生入學報到畫面,不僅成為大學校園裡一道別致風景,也勾連起不少“過來人”的歲月記憶。

  50、60后大學生開學,一床被褥幾乎是全部家當,70后帶來的是隨身聽、BP機,而電腦和手機則是80后的新寵。如今,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三件套”,擔綱了新一代大學生的行囊主角。開學季循環往復,新生行囊卻在不斷翻新,從中足以窺見時代變遷、觀念革新乃至風尚改易的脈絡。40年前恢復高考之初,上衣口袋插一根鋼筆就是流行的時尚,手表、皮鞋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但從那時起,先前大家眼裡的奢侈品,隔上幾年就會成為下一個時期新生們的標配。一代代人的行囊串聯起來,正是社會發展進步、生活水平升級的“文明轍痕”。

  行囊裡的物件在與時俱進,行囊裡的感情卻從未更移。從過去乘坐一二十個小時的綠皮車,到現在乘飛機坐高鐵開自家小汽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惜別中有父母的眷戀和期望,也有子女的不舍和成長。辣椒醬、腌黃瓜、咸鴨蛋,帶著媽媽的“味道”去上學,將親情包裹在行囊裡﹔親人殷切的囑托、鄉鄰熱切的盼望、恩師真切的祝福,把感恩銘刻在心間,帶著鄉愁走進大學,莘莘學子自會用奮斗書寫青春時光,把光和熱傳遞給更多人。

  也有人透過新生行囊發現,“開學經濟”已經成為商家必爭的節點。學生實際需要、父母關愛、市場促銷等各種因素疊加,催生了開學前后的消費浪潮。有人背著一袋蘋果上學,也有人集齊“蘋果”3件套﹔有人置辦行囊隻花幾百塊,也有人“一擲萬金”,隨便一個手提包、幾瓶化妝品可能就要數千元。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不想讓孩子過苦日子,為孩子添備高檔生活學習物品,無可厚非。但也不可否認,個別新生行囊裡也潛伏著一些虛榮和跟風心理。而過度熱衷名牌,以奢侈品為孩子壯行,讓開學季異化成了“燒錢季”,也難免會埋下攀比炫富、奢侈浪費的種子。讓孩子過一過緊日子、養一養艱苦奮斗精神,應是家長主持的“開學第一課”。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種自卑感油然而生,但也更加堅定了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夢想。”一位網友回憶起入學場景,寫下了這樣的話。在某種意義上,行囊可以說是家底和“身份”的外衣。走入校園意味著走出家庭,但畢竟沒有完全脫離家庭的援助和父母的扶持。理性看待家庭背景的落差,對學生而言,是一堂心靈必修課,也都是一次成人禮。一位新生說得實在:“去大學重點是學習,哪有時間攀比。”放下攀比,放下自卑,擁抱學業,比拼夢想,校園裡的青春時光定會五彩繽紛。

  沒有征途就沒有行囊。打包行囊,不要忘記打包好精神與夢想的行囊。盛放著開闊人生的所有可能,孕育著一生念念不忘、汲取力量的精神磁場,“象牙塔”裡所有的歡笑與淚水、不舍與矚望匯集起來,就是一幅億萬人追求夢想、尊重知識、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畫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31日 05 版)

(責編:曹昆、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