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性侵犯罪“從業回避”仍待完善

蔣萌

2017年08月30日15:1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性侵犯罪“從業回避”仍待完善

背景:近日,上海市閔行區實施《關於限制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辦法》,規定近5年中實施過強奸,猥褻兒童,組織賣淫,強迫賣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等行為的違法犯罪人員,將被禁止從事與未成年人密切相關的職業,限制對象包括但不限於教育、醫療、游樂等行業。

中國青年報發表楊鑫宇觀點:2016年,社會組織“女童保護”曾發布統計報告,顯示我國70%以上針對兒童的性侵害都是“熟人作案”,易於接觸兒童職業的從業者作案佔比很高。閔行區出台的新規定,斷絕了許多有性侵害傾向的前科人員的犯罪途徑。但也有反對者認為,這種做法傷害了性侵罪犯的隱私,構成了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歧視。說實話,這樣的規定在中國來得已經太晚。1994年,美國女童梅根遭到有性侵害前科的男子杰西•提門德夸斯性侵並被殺害,受害者父母根本不知道這位有前科的“惡魔”搬到了他們居住的地方。這起事件在美國催生了“梅根法案”,法案規定所有性侵案犯的信息都將被公開,以保護潛在受害者不受傷害。閔行區的新規只是對有性侵前科者的就業領域作出了限制,這就好比有惡性傳染病的人不適合從事食品衛生行業一樣,遠遠談不上什麼“歧視”。閔行區這次開了一個好頭,但是僅有開頭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性侵案犯離開了閔行,還是可能混進教師隊伍,繼續侵害其他地方的未成年人。因此,我們有理由呼吁其他地方也盡快在這一方面展開探索,爭取早日建成全國一盤棋的性侵案犯從業限制制度,以真正實現對未成年人的全面保護。

小蔣隨想:犯過罪的人接受完刑事處罰,在法律上確實屬於自由身,但不等於社會對其的戒備心理會隨之完全消散,某些人是否真正洗心革面更有待觀察。必須指出,負面的社會評價是違法犯罪(尤其是涉及強奸、猥褻等對他人造成嚴重身心傷害的犯罪)必須承擔的漣漪惡果。有人質疑犯過罪的人要接受“從業回避”涉嫌歧視,可能令刑滿釋放人員因為找不到工作再次回到犯罪的道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誰能說公眾獲得知情權、具有自我保護意識是“不對”的?更重要的是,“從業回避”未必是歧視,而是避免有關人員重回原來犯過罪的領域重蹈覆轍、再度害人害己。基於此,上海閔行區此舉具有正當性。至於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問題,需要另辟蹊徑,需要管理部門積極協調,督促並勉勵有關人員實現合理就業。刑滿釋放人員要用自身行動証明重新做人,挽回社會的正面評價,這需要時間與過程。上海閔行區的新政“區域特征”明顯,能否引導有關人員合理就業還需觀察。人們呼喚更高層次的法律、更大范圍的規定審時度勢地制定並完善。

自閉症人群不能單靠“陣風式”關注

背景:近日,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被“小朋友畫廊”刷屏,你花一元購買一幅自閉症兒童畫作,就相當於向某公益項目進行了捐贈。有人質疑此事涉嫌“投資商欺騙”,相關方面回應稱活動是公益項目,不存在所謂“投資商”。

新京報發表觀點:平台方面的回應,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界的疑慮。但是,也要避免一種浪漫化的想法——所有的自閉症兒童都是藝術天才,他們可以以此謀生。目前中國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達200余萬。自閉症是伴隨一生且無法逆轉的可怕疾病,絕大多數連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能習得,大多需要家長終生陪伴。他們的手部精細能力一般極差,簡單涂色都無法完成,如果沒有他人幫助,畫出優美畫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能畫出精美畫作的自閉症孩子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自閉症孩子沒有這樣的藝術天賦,更不可能奢望靠此掙錢。自閉症兒童,無論對醫院還是對康復機構來說,現在主要還是一門生意。由於缺少政府資助的公益機構可以給自閉症兒童治療,承擔不起昂貴治療費用的家庭隻好放棄。自閉症孩子,很多學校都不接受,其他家長也反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當家長離開人世時,他們該怎麼辦?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帶給他們希望,給畫不了畫的自閉症孩子一個未來。

小蔣隨想:網絡上的關注來得快、去得也快。例如,“冰桶挑戰”早被玩膩了,漸凍人似乎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小朋友畫廊”能有多久的熱度,我國上千萬自閉症人群真能從這一活動中受益嗎?不得不說,煽情式的捐助或娛樂式的慈善,容易讓人們產生疲勞。再加上,個別捐助事例中出現了令捐款者失望的問題,人們奉獻愛心的積極性有可能收斂。有人說,能夠獲得一時的關注總比一直處於被無視的角落要好。這樣的“實話”何嘗不蘊含無奈?公益慈善也好,社會福利也罷,固然離不開公眾的積極參與,但各類特殊人群更需要制度性的呵護。各類吸引眼球的民間公益活動,在調動民間慈善熱情的時候,更應引起政府部門與公立慈善機構的關注,讓制度性的陽光惠及特殊人群,是社會的共同願望。制度性的助力離不開投入,資金有限會帶來束縛。但這不意味著管理部門不能從點滴做起,逐步提高助力的幅度。萬事都需要開頭,這也是民間公益活動的意義之一。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