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傳銷“黑名單”所揭示的困境

王慶峰

2017年08月17日08:52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傳銷“黑名單”所揭示的困境

  大學畢業生李某誤入傳銷引發關注后,一些媒體指出傳銷組織“蝶貝蕾”早在2006年就被查處,也被國家工商總局當作典型案件警示過。最近,網友又總結出30多個傳銷組織的“黑名單”,它們或打著國家旗號誘騙參與“資本運作”“特許經營”,或以“招聘”“招工”名義誘騙參與者,也有以銷售商品可高額返利為誘餌,更有打著“網絡直銷”“網絡代理”旗號等用互聯網進行傳銷的。雖然具體形式不同,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上榜者都曾被查處,並被工商總局作為典型集中通報,而且多數仍然存活著。

  盡管一些傳銷手法極具欺騙性,容易使“當局者迷”,但整體上也不難識別。央視報道指出,隻要“交入門費”獲得加入資格、“拉人頭”為計酬依據,基本上就可以斷定為傳銷無疑。更何況,很多傳銷組織就如同上述“黑名單”,早已有官方定論,搜集公開報道即可識別。不過,也需要正視“黑名單”所揭示的困境,一些傳銷組織被公開查處后依然卷土重來,甚至無需更名改姓,表明傳銷組織往往極頑強。這其中有傳銷組織嵌入到“微商”“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原因,一些精致的騙局確實能引人入瓮。同時,也有社會治理層面的原因,比如《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但對於一般傳銷人群卻以遣散、教育為主,震懾力有待提高。此外,也跟受騙人群的心理特點有關聯。

  有專門研究傳銷人群的專家指出,受騙群體具有“四低一高”的心理特點:即傳銷人群社會適應能力、知覺加工能力、欲望和沖動自控能力、體察細節觀察能力均有不足,因而其心理易受暗示的能力強於一般人。再者,傳銷人群情緒波動較大,自我評價過高,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傾向,不能實際感知理解外界環境。城鄉來源、家庭經濟狀況、家庭融洽程度和情緒智力等也有不同影響。舉個例子,常見的一種傳銷手法將負面新聞形容為“宏觀調控”,意指有關部門通過這種手段控制進入行業的人群數量,較易接受這種心理暗示的人群,往往過度執迷於“事業”和“成功”的幻想,會認為別人阻攔自己“發財”,甚至被解救出非法傳銷組織時依然認為是“正當行業”。近來,隨著傳銷組織越來越“互聯網化”,傳銷人群還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比如明知是傳銷組織,部分“聰明人”依然選擇加入,將之視為獲利工具。

  傳銷人群上述的一些心理特質,一旦和某些傳銷手法對接,最終就能使傳銷形成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比如傳銷有“隻限外地人”的規定,既不妨礙當地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使得政府治理沒有足夠的介入動因﹔另一方面,外地人在陌生環境容易形成一種群體性心態,對傳銷理念產生認同感,並不斷通過“拉人”維持體系運轉。這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傳銷的治理之難。任憑地方頻頻打擊、多重治理,傳銷人群依然“打了就跑,跑了又來”。目前,國家工商總局、教育部、公安部、人社部等四部門發出通知,將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傳銷活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依法取締傳銷組織。但“黑名單”的教訓告訴我們,嚴厲打擊傳銷是一方面,針對傳銷的種種特點,識別傳銷、了解傳銷,從自己做起,是另一種對傳銷說“不”的方式。

(責編:黃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