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歲的孫洪濤,是山東省實驗中學畢業生。在2017年度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自主招生的現場答辯環節,他展示了折紙“神技”,拿到了該校降低60分錄取的資格。孫洪濤說,折紙蘊含數學及機構學,與自己報考的機械專業相通。(7月13日《新京報》)
“折紙上哈工大”引發了一定的爭議。在有些人看來,即便自主招生,也應該有章可循。如果折紙可以上大學,那麼剪紙可不可以,造紙可不可以?這樣的自主招生,似乎隨心所欲了一點。然而在我看來,這可能更符合自主招生的真諦。
大家都知道“錢學森之問”。如果說“錢學森之問”戳中了應試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存在的重大弊端,那麼自主招生正是為了破解重大弊端而來。相對於傳統模式“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自主招生更多體現“潛力面前人人平等”,有利於考出學生考分之外的能力,讓更多的創新創造型學生脫穎而出。這在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公平和效率始終是人之所欲也,教育改革同樣需要體現公平和效率。傳統招生更多體現公平,自主招生則體現了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強調高校的自主權並沒有犧牲公平,影響公平的最大因素在於不公開。如果像這位山東考生一樣,所有自主招生的學生情況都能公開,可以“一鍵查詢”,還會存在懷疑的空間嗎?
有人質疑折紙不是能力,或者夠不上自主招生的條件。但在事實上,折紙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且不說做一個折紙模型,短的需要花費4個小時左右,長的在6個小時以上,需要“耐得住寂寞”﹔就說折紙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智力付出,涉及很多數學和空間結構原理。正如孫洪濤介紹的,一種“三浦折疊法”,節省空間,又可避免損耗,在太陽能電池板和人造衛星等方面都有應用價值。
人是需要有點興趣的,學業與興趣並不矛盾,“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力。”每個人的興趣是不同的,隻要正當,都值得肯定。學奧數是興趣,學折紙就不是興趣?把自主招生搞成“小高考”,隻能是反失其意,反失其美。在人才培養選拔模式上,自主招生是一股清流,“折紙上大學”則是一股自主招生的清流。今天,不能再用傳統眼光看待自主招生,用功利眼光看待個性興趣。一個學生足球踢得好,可以得到自主招生的青睞,一個學生折紙折得好,為何不能得到肯定?自主招生就應該鼓勵百花齊放。
因此,“折紙上哈工大”契合自招精神,“這個真可以有”。當下,自主招生的套路化成分還是多了一點,與傳統招生的模樣還是太像了一點。自生招生要效率也要公平,但對公平的重視,並不是通過給其穿上“緊身衣”體現。“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像這名“折紙上哈工大”的學生一樣,把自主招生的情況全部公開,公平自然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