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讓娃重讀幼兒園,焦慮背后還有功利

項向榮

2017年05月17日08:17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讓娃重讀幼兒園,焦慮背后還有功利

近日,無錫官方微博@無錫發布刊登一則消息,“無錫大橋實驗學校幼升小通知面談資格,同事家的孩子失利,於是同事決定讓孩子復讀一年,明年接著考。”消息引起多方網友吐槽。

上不了民辦小學就讓娃重讀幼兒園,說真的,這家長夠奇葩的,簡直是中了魔怔了。且不說就這麼回回爐,民辦小學明年是不是一定能招收你娃,單說這樣的行為就已經違反義務教育法了。這不,消息出來后無錫市大橋實驗學校負責人立馬表示,根據教育局規定,小學入學的學齡兒童必須是年滿6周歲,復讀一年幼兒園再上小學,年齡上是不符合要求的。

同為家長,我理解這個家長焦慮背后的原因所在:眼下,教育資源配備的不均衡,一所所從公辦轉化而來的民辦中小學拔地而起“茁壯成長”,將最優秀的師資最優秀的生源虹吸而去,從而將公辦的中小學變成教育競賽場上的陪練者。你說,作為家長能不焦慮嗎?能不削尖腦袋把自己的小孩往民辦學校裡送?

面對這無可奈何而又違反公平理智的教育大潮,毫無疑問,罪在當下的辦學機制,但是很多家長的心態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式的家長心態是:我要讓我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讓他們長大以后擊敗所有的競爭者,捧得最好的飯碗。於是,我就要讓我的孩子在起跑線上獲得比其他同齡人更多的優勢。這種心態是眼下教育魔怔的助推手之一。

然而家長們有沒想過,這麼削尖了腦袋進民辦小學,然后拔苗助長逼娃懸梁刺股,上更高層的民辦學校、名牌大學,似乎自己是教育的優勝者了。但是我們要反問一句,成功等同於幸福嗎?在這所謂成功背后,孩子們的心靈、人格受到怎樣的壓抑?何況這樣的收獲就能算成功嗎?我想說,如今在這樣教育體制下出來的中國孩子,即便最后是頂尖的世界名校畢業,那也不多還是跨國企業的高級打工仔而已。環顧宇內,全球大企業的CEO又有幾個是中國的?拿得出手的馬雲偏偏就不是名校出來的。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有一個教育觀點——人的成長要經歷:浪漫化階段、精確化階段、綜合應用化階段,在中小學的浪漫化階段,就應給孩子以很多自由探索的時間空間,這樣的孩子才有健康的心智、人格與后進的潛力。這樣的娃,或許不能在眼下的教育機制中脫穎而出,但說不定日后叱咤風雲的卻是他們。中國這麼多年來與諾貝爾獎無啥緣分,名校畢業生很多隻能是跨國企業的打工者,說明了我們這種掐尖的教育並不成功。即便是於功利而言,也並不是回報很高的投資,因為富翁排行榜上,似乎名校出身的並不多。

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面對眼下不理智的民辦教育潮,作為家長,不妨多些理智,少些盲目的焦慮。教育,不能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還是要從長遠的眼光去考慮!希望無錫那個送娃回幼兒園重讀的家長,少些焦慮多些隨和吧!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