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一帶一路,托起多少夢想

何鼎鼎
2017年05月17日04: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果說倫敦的“格林尼治時間”曾刻度經濟全球化到來的新時刻,那麼“從倫敦到義烏”的距離可以說定義著經濟全球化的新半徑和新尺度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幾位坦桑尼亞嘉賓分享了這樣的故事:在坦桑尼亞,看電視曾是件很奢侈的事,一個月的數字電視費曾高達50美元。中國企業的進入,不僅讓費用驟降到3美元,還送去了像《媳婦兒的美好時代》《西游記》這樣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影視作品。

  你的唾手可得,是他的奇貨可居,生活細節詮釋的,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必要性。降了價的數字信號,恰如發展的隱喻:隻有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阻隔,讓發展的成本降下來。習近平主席提出倡議4年來,“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抵達中國市場的通關時間縮短了90%,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業務的世界排名從93名躍升至38名,烏茲別克斯坦的大學生來到深圳學習4G基站搭建……“一帶一路”托舉起許許多多“曾經不敢多想”的夢想,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論壇晚宴致辭中所言:“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

  有發展經濟學家曾不無遺憾地說,今天人們更多盯著分配,而很少關注增長和發展。事實上,“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面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隻有充分挖掘各國的發展潛能,才能平衡好未來的“資產負債表”。反過來說,如果不繼續把蛋糕做大,不抓住產業這個經濟之本,不進入深度合作的具體場景,就很難制造新的發展勢能。比如,哈薩克斯坦盛產石油,但因為煉化技術滯后,修路的瀝青也一度靠進口,中哈合資的阿克套瀝青廠投產后,才提高了瀝青質量,讓路面不再開裂。跟“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的很多項目,正是憑借產業合作的抓手,催生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動能,去縫合發展的裂痕。

  曾有人質疑,“一帶一路”是不是要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是不是要搞一家獨大?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按下復制鍵就得到繁榮。“一帶一路”並非是傳播一份書寫“中國經驗”的說明書,而恰恰是送去一份致力於“當地發展”的邀請函。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代理署長蓋圖認為,中國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勇於擔當和接納眾多國家的開放包容讓人印象深刻。不限制國別范疇,不會搞封閉機制,不唱獨角戲,更不搞一言堂,這樣的理念和思維,正是“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的原因。

  前不久,首趟倫敦—義烏班列抵達義烏,這趟穿越歐亞大陸的超級列車,滿載貨物也承載著深刻的隱喻:經濟全球化的下一站在哪?如果說倫敦的“格林尼治時間”曾刻度經濟全球化到來的新時刻,那麼“從倫敦到義烏”的距離可以說定義著經濟全球化的新半徑和新尺度。面對逆全球化思潮,面對全球治理機制的碎片化,面對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是時候用互聯互通消除人心的隔閡,用和平合作減少對抗沖突,用互利共贏替代零和博弈了。

  “這個世界會好嗎?”問題需要用行動給出回答。“一帶一路”倡議,奔著建設好沿線各國發展的“站台”而來,更奔著探索出全球治理與全球發展的“下一站”而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7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