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蘋果杠上了。微信通過其官方公眾號發出通知,稱因為蘋果對iOS應用的新規定,將關閉微信公眾號在iOS上的打賞功能,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打賞功能不受影響。
蘋果做的是手機,微信做的是軟件,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蘋果為啥要管微信打賞這件事?這涉及到蘋果制定的規則。作為以封閉性著稱的科技公司,蘋果設計了Apple Store作為唯一的流量入口,並制定了平台和開發者之間的規則,凡是下載軟件、購買付費軟件等虛擬支付環節等,都需要走蘋果的內購渠道,而且還要讓蘋果抽成30%。根據相關協議,使用虛擬支付的目的為“APP內解鎖特性或功能”,像淘寶買東西、買機票等涉及實體或其他線下服務的產品,就排除在外,但微信打賞恰恰就在這個規則之內。看起來挺霸道,但如果一定要較真,蘋果還是能夠邏輯自洽的。
關鍵問題在於,微信打賞已經運行良久,和蘋果也相安無事,為何這個時候關閉它?一種觀點認為,蘋果不肯放棄30%的抽成,有趣的是,騰訊(尤其是游戲)本身就是蘋果的“納稅大戶”,蘋果不大可能計較這部分打賞抽成﹔另一種觀點認為,打賞之爭實際上是支付場景之爭,然而蘋果要求的內購渠道其實是IAP機制(In-AppPurchase,應用內購買),和蘋果的移動支付是兩回事,也不構成和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競爭。那麼,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呢?應該在於雙方的戰略意圖。從定位就看出來了,蘋果把自己作為平台方,把微信視為開發者,而微信作為擁有8億用戶的超級應用,也正有意向平台方進化。
一個非常典型的表現就是小程序。我們手機上有很多軟件,有的使用不頻繁,還佔用內存,小程序就是想把軟件集合在微信上,實現不下載就可使用的目的。但這個舉動,正無意中繞過Apple Store這個唯一的流量入口,對於蘋果的軟硬件一體化戰略構成了挑戰。Apple Store是蘋果極為成功的開放作品,任何第三方開發者都需要通過它來提供應用服務,截至2016年,Apple Store裡已經有220萬款應用、1300萬開發者、1400億次的歷史下載量,僅在2016年,它就為第三方開發者分賬超過200億美元,幾乎兩倍於百度公司的全年營收。可見,如果微信試圖在小程序上繞過Apple Store,是蘋果不能容忍的,而加上傳聞已久的付費閱讀等,微信更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生態圈,蘋果怎麼可能坐視不理?
站在商業的角度上,這類規則設計雖然蠻不講理但也無可厚非。在此次競爭中落下風的騰訊,雖然是弱者,但面對其他開發者,它同樣可以扮演規則制定者的角色。以騰訊開放平台的游戲業務分成來說,合作伙伴並沒有任何資格與騰訊談分成比例,同樣,微信可以禁止淘寶的鏈接識別,而阿裡也能反過來干擾騰訊系產品。在國外,這類商業競爭情況也並不罕見,由於購買電子書也被認定為“APP內解鎖特性或功能”,亞馬遜這種巨頭都被蘋果要求走內購渠道。因此在商業競爭中,面對更強勢的規則制定者,遵從和妥協並不鮮見。
但站在用戶的角度上,這類規則還是具有一定的傷害性。因為具體到用戶這裡,平台如何制定規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產品好用不好用。讓微信打賞變成內購渠道,對大多用戶來說是體驗感的倒退,因為蘋果提供的支付方式,在便利性上遠不及微信支付。目前知識付費領域方興未艾,像在線課堂、付費閱讀等都有可能遭遇類似問題,還有直播也算得上虛擬付費,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蘋果的開發者協議還會一視同仁嗎?它真的還有底氣將傲慢態度堅持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