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保健品”之害背后的親情之痛

高亞洲

2017年04月18日09:51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保健品”之害背后的親情之痛

  晚上9點半睡覺,清晨5點半起床,如果不去參加保健品養生講座,長沙75歲的劉娭毑(āi ji ,湖南方言對老年婦女的尊稱)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獨居太寂寞了,實在沒事做。” “講師跪在地上‘梆梆梆’地磕頭叫媽,感動得落淚,我能不掏錢嗎?”買保健品的事,劉娭毑最怕被子女發現,“我死要面子,花自己掙的錢被晚輩說就不值得了。”

  保健品,本是一個有著善意的東西,卻已被嚴重“污名化”,而關於“保健品”之害,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是,當看完劉娭毑與保健品的故事,仍不免讓人唏噓不已。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寂寞,才會讓一個老人選擇“上當受騙”來當事做呀﹔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稀缺,面對一個外人的磕頭叫媽,居然會感動落淚,並主動掏錢受騙﹔這又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無奈,才會讓一個被騙的娭毑,困守著一屋的保健品生怕被自己的子女發現。

  客觀來說,像劉娭毑的這種情況,雖然屢屢見諸報端,應該還只是少數。大多數老人是被蒙騙了,在一些小便宜的誘惑下,再加上那些講師的情感營銷,對夸大的保健品功能深信不疑,對浮夸的價格自然也是毫無抵抗力。

  不論是劉娭毑這種洞明一切卻寧願被騙的,還是像大多數老人那種被情感營銷騙得團團轉的,這絕對不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老人何其無辜,騙子何其可恨。

  不過,當劉娭毑與保健品的故事如此悲情地上演時,在強調對騙子加強打壓的同時,我們或許更應該好好審視一番,保健品之害的背后,還有多少親情之痛?

  當我們在詰責這種手段的“高明”時,是不是應該反省,我們對老人情感需求的忽略,是不是助推了騙子的“高明”呢?比如我們是否忽略了身邊老人對親情和關愛的渴望呢?可能正是這些忽略,讓老人沉迷於保健品銷售者帶來的虛假溫暖中。而一旦陷入其中,面對家人的指責,要麼可能出於一種逆反心理,就會“死心塌地”去維護來者不善的“忽悠”﹔要麼便是如劉娭毑這樣,“主動”被騙。從劉娭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對一個老人情感需求的尊重和保障,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

  劉娭毑說,她現在最怕子女發現。從情感上說,我反而期待她的子女能夠知悉這一切,我相信他們會有所觸動的,並且做出改變。

  銀發時代,尤其是家庭結構的變遷,未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那個“獨居太寂寞”的老人,體恤老人最現實的情感訴求,當是最好的態度。當然,要避免發生這樣的尷尬,不僅僅需要家庭親情的眷顧,還需要社會公共關懷介入其中。(湖南 高亞洲)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