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窮有信,富且仁

李曉鵬

2017年02月14日08:11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窮有信,富且仁

  貧窮和富裕,隻不過是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兩種狀態在不同的環境中,通過個人的行為,其實完全可以發生逆轉。

  禮失求諸野。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來自民間的善良傳承。

  經過數十年風雲激蕩的快速發展,人們曾經認為,那些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過往。然而,一點一滴的,來自民族靈魂深處的傳承,始終堅強而向上地生長,代表了人們心中那種優良德行的故事,每每見諸報端,往往令觀者動容,令聞者仰慕。

  來自礦務局的河南新密高二學生陳奕帆,這個冬天本該一家團圓,然而為了生計,父母在長春打工,自己來到城裡勤工儉學,不小心騎車蹭花了一輛來自紹興的寶馬車,即使是傾其所有,也無法賠償損失。然而他並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寫了一張辭意懇切的道歉信,留下全身上下僅有的311元作為賠償。

  車主薛戰民同樣出身貧寒,經過一番打拼之后,在紹興成功創業。他理解這位孩子的處境,為這個孩子的行為深受感動,這是一個身處逆境但依然保有真誠和尊嚴的孩子。他下決心要找到這個孩子,並資助其學業。

  這一來一去的互動,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優秀的一面,無論是貧窮的高二學生,還是富有的寶馬車主,都恰如其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尊嚴和高貴,改變了人們心目中對他們的刻板印像。陳奕帆是留守孩子,卻依然堅強得像一株挺拔的野草。事業有成的薛戰民,商海鏖戰沒有把他變成鐵石心腸。

  貧窮不是肇事逃逸的理由,做錯了事,勇敢承認,並盡可能彌補錯誤,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寶馬車主有理在先,但並沒有得理不饒人,反而從致歉信中讀到了一個堅強有尊嚴的靈魂,並願意為之提供幫助。這是一種情懷,雖然生活富裕了,卻沒有失掉做人的同情心,沒有忘記自己生長的土壤。

  在今天這個時代,兩者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尤為珍貴。貧而不賤,富而不驕,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為富不仁的故事,更有“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荒誕言論。仿佛一個人隻要有錢,就可以突破做人的基本底線,這種言論和思潮,拉低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

  隨著道德底線的一次次被突破,社會有著被撕裂的危險。明明是違反規則的行為,比如逃票、盜竊,卻非有人要尋找貧窮作為借口,為之開脫。然而無論貧富,都不是突破道德底線的借口,都需要遵守規則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否則社會就無法運作。

  貧窮和富裕,隻不過是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兩種狀態在不同的環境中,通過個人的行為,其實完全可以發生逆轉。開寶馬的薛先生,通過個人努力走上了人生巔峰。打工的高二學生陳奕帆,憑著高貴的操守,未必明天就不會改變命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如同赤子一般的純真,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人卻慢慢丟失了自己的本心,並將自己的改變歸咎於環境。這個新聞卻告訴我們,環境並不能真正左右一個人的品質,陳奕帆沒有因為貧寒就放棄尊嚴,薛戰民沒有因為富裕就失去同情心,環境未能改變兩個人的初心。找回最初的自己,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人,有著尊嚴和高貴的靈魂。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