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屏蔽父母”並非不孝順的舉動,而是一種無奈的保持距離。將父母和自己的朋友圈隔離開來,完全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多一些“彌補”——多一些電話問候,多一次“回家看看”,比微信朋友圈更有情感互動的深度和廣度。
“好不容易學會用智能手機,春節加了女兒的微信,沒想到,她把我給屏蔽了,想想也挺難受的。”近日,家住浙江寧波西門街道的劉阿姨向記者吐槽。女兒的朋友圈,連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卻把親媽屏蔽了。(2月9日《寧波晚報》)
為了增強與子女的親情互動,避免讓“代溝”變成鴻溝,一些年邁的父母好不容易學會了使用微信,卻遭遇了“被屏蔽”。一腔熱忱遭遇了“潑冷水”,不可避免會讓他們產生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朋友圈屏蔽父母”歸根結底,在於子女和父母對朋友圈存在著不同的用戶需要和價值認知。
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不少父母和子女處於一種分散居住的狀態。和子女的日常生活缺乏交集的父母們,期盼著利用社交工具來縮短彼此之間的連接距離,讓自己和子女在社交網絡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用心良苦”,卻遭遇了一些子女的“不買賬”、“不領情”。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認為,在現代社會,第一空間是家庭生活空間,第二空間是工作場所,第三空間用來滿足人們對社交、創意、娛樂需求。在第三空間裡,人們的關系是自由平等的,沒有科層制度和等級意識,也沒有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的束縛,可以把真正的自我釋放出來。一些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就是希望擁有一個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第三空間”。
微信朋友圈給予父母了解子女的一扇窗戶,卻可能會讓子女感受到無形的壓力。一方面,父母和子女在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會存在著代際差異,不可避免會出現思想碰撞和文化沖突﹔另一方面,父母的過度關心,會給子女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就像很多子女習慣“報喜不報憂”一樣,“朋友圈屏蔽父母”看似無情,實際上也隱含著子女對父母的愛與關心。
微信朋友圈作為一個精神家園,承載著年輕人的精神文化訴求。不論是分享生活點滴,還是發表觀點,抑或進行人際交往,年輕人更希望從微信中得到尊重、信任、認同等愉悅的心理體驗,而不是擔心、壓力甚至批評質疑等負面情緒。說到底,即使是父母和子女這樣的親密關系,保持適當的距離、尊重彼此的隱私、包容彼此的“第三空間”,都是必要的。
“朋友圈屏蔽父母”並非不孝順的舉動,而是一種無奈的保持距離。將父母和自己的朋友圈隔離開來,完全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多一些“彌補”——多一些電話問候,多一次“回家看看”,比微信朋友圈更有情感互動的深度和廣度。當然,不同的父母與子女有不同的相處之道,屏蔽與否都取決於你個人的權衡與考量﹔而學會和親人相處,也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