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鈍感”

漆 錫

2017年01月15日11:3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鈍感”一詞出自日本已逝作家渡邊淳一的雜文體勵志書《鈍感力》,該書曾連續數周高居日本暢銷書排行榜首位,“鈍感力”一詞很快流行起來,並成為時尚網絡熱詞。

顧名思義,鈍感,即遲鈍,與“敏感”相對,鈍感力指的是相對於反應激烈、張揚、剛硬而言的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能力,不因瑣碎小事而情緒波動,有點“難得糊涂”的意境。渡邊淳一在書中告誡現代人過於敏感反而容易受傷,而“鈍感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現實生活中,人們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更容易變得敏感而與人難以相處。缺乏鈍感的人,事事敏感,旁人一句話,他會揣摩半天,凡事愛計較、爭高低,甚至為雞毛蒜皮之事爭得面紅耳赤。在單位,這類人敏於察顏觀色,心眼多、小聰明多,搞得空氣緊張、你猜我忌、人人自危,有損和諧的內部關系和正常的同志關系,甚至導致誣告、中傷、陷害等問題發生。

鈍感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恰是一種自我保護力,不僅會減少煩惱、避免受傷,而且會帶來成功。大凡成功人士,他們的內心深處往往藏著一種絕妙的鈍感力。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博士曾坦露:“我帶有某種遲鈍,隻能依稀看到對大家來說顯而易見的東西。”正是他的遲鈍擺脫了世間常識的羈絆,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發現”。

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具有鈍感魅力的人。大家都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就堪稱“鈍感力量”的代言人。因為他的笨,讓全班受累﹔因為他的認真,讓全連為之感動﹔因為他的單純,深受身邊戰友賞識﹔因為他的執著,讓全營戰士為之驕傲。“明明是個強人,天生一副熊樣”,許三多看起來有些傻氣,卻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最終成為“兵王”。

以前,我們一直把敏感當做優點——聰明,敏銳,敏捷。但在這個聰明人過剩、誠信缺失的時代,聰明不再是稀罕物,沒有人喜歡“聰明成精”、“精明過頭”的人。相反,那些看起來笨笨的、鈍鈍的、憨憨的人,成為人人喜愛的“寶貝”。和這樣的人共事,讓人感到踏實、誠信,彌足珍貴。

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嫉妒、中傷和刁難之事偶有發生。有的生性敏感,好猜疑,見人低聲說話,心裡就犯嘀咕,領導無意中說了句話,他卻琢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人之所以煩惱、迷惑,是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一個人謹小慎微、錙銖必較、猜忌他人,必然會陷入無盡的煩惱。時間一長,便成了“孤家寡人”。事實証明,敏感之人總讓口水抵銷汗水。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簡單真誠,當受到領導批評或者同志之間、戰友之間意見不和的時候,不會因為一些瑣碎小事郁郁寡歡,而是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

網上流行一句話:想成功,先鈍感。這句話對領導干部同樣帶來啟示。心懷若谷,大智若愚,寵辱不驚,行為不失控,情緒不失態,這樣的領導干部,在部屬眼裡可敬又可近,最受擁護和愛戴,人氣指數自然高。對領導干部來說,鈍感力也是一種有遠見的內在表現。堅定而不固執,勇敢而不魯莽,沉著而不寡斷,機智而不詭詐,在政治性問題和大是大非面前敏感,在對待部屬、日常瑣事和個人名利面前鈍感。鈍感也是包容力的一種體現,領導干部鈍感一點,最容易了解真實反映、掌握真實情況,上面信任,下面信賴,左右逢緣,更有利於開展工作。

鈍感也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平常,鈍感之人表情平和,宇間舒展,沒有夸張的笑容,沒有放縱的言行,是現代版的塞翁,得不足喜,失不足憂,不多愁善感,腸不易斷,淚不輕垂,遇憂患不失其興致和本色。

鈍感也是品行修煉的一種境界。遇事做事不徐不急、不煩不躁,不惑不懼,巧於排遣,工於進修,少一點一本正經的面孔,少一點金剛怒目的神情,少一點明火執仗的氣焰。被人誤解時微微一笑,受委曲時坦然一笑,吃虧時開心一笑,窘境時自嘲一笑,危難時泰然一笑,被人輕蔑時平靜一笑,無奈時達觀一笑。如此之人,品行必然高尚,必然受人敬仰。

現代人,鈍感一點好。

(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