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科技雜談:達·芬奇設計過機器人?

胡 漁
2016年12月02日09: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科學、藝術看似毫不相干,彼此獨立,卻又時常結合,產生驚人的魅力

  

  達·芬奇的畫家身份為世人熟知,殊不知,他在數學、力學、物理、醫學等科學領域也有極高的造詣。不久前,達·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跡首次來華展示,筆者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時,不禁為他大開的腦洞、深邃的思想而嘆為觀止。

  這些手稿完美詮釋了達·芬奇藝術與科學的成就。除了《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傳世名畫外,達·芬奇還留下了約6000頁的手稿,涉及幾何、工程、建筑、機械等多個領域。他設計了初級機器人,提出了首套心臟修復手術的方法,自制了飛行機器,主持修建了杰出的水利設施……這些手稿可謂一部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據說,看過達·芬奇手稿后,愛因斯坦感嘆,如果這些科研成果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發展可以提前30至50年。

  科學注重理性、邏輯,研究的是客觀對象世界﹔藝術多訴諸感性、想象力,關注的是主觀內心天地。科學、藝術看似毫不相干,彼此獨立,卻又時常結合,產生驚人的魅力。兩者在達·芬奇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但這並非極少數天才的奇跡。伽利略喜好畫畫,他通過觀察月球,發現“地球反照”的現象,就得益於繪畫訓練時對光影敏銳的捕捉能力。進入古希臘雅典學園學習的藝術家,必須先懂得幾何學。回顧科學史,很多頂尖科學家都有非常好的人文藝術素養。

  科學與藝術不可分割。作為人類的創造性活動,無論是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還是挖掘人性深度的藝術,追求的都是永恆和普遍性。在求真或求美的過程中,提升對宇宙世界的感知,獲得純粹的精神體驗,進而實現對自身的超越。隻不過,兩者的表達“語言”不同:科學家借助數學演算、實驗室器具,藝術家則通過文字、畫筆或刻刀等。

  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不是先前獨有。實際上,現代很多創造活動,也處處能看到兩者結合,相得益彰。科技工業產品,不僅要有科技含量,還要注重設計美感﹔一些現代藝術展覽,嘗試運用前沿科技成果,營造出新奇的效果。對自然的探索、對美的追尋,科學之中發現藝術,在藝術中實踐科學,或許正是作為藝術家的達·芬奇的科學密碼。

  了解達·芬奇身上的科學密碼,認識藝術與科學的內在聯系,其意義在於啟示我們:優秀的科學研究往往是發自內心的,出於對自然的驚奇的審美,關注知識自身的問題,追尋的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有志於科學事業的人有必要提醒自己,要把追求真理本身作為指引,化為自在自為的審美行動,而不單單是為了生存或換取名利。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2日 18 版)

(責編:王倩、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