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如何讓村干部“有辦法”

朱俊杰
2016年11月24日03: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最讓基層干部“沒辦法”的,一個是錢,一個是人。打造一個強大有力的村干部群體,才能讓干部和群眾的心凝聚到一起

     

  前段時間有同事去農村調研,回來說現在一些農村干部經常感嘆“沒辦法”。村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民生項目建設缺乏支撐,是很多村干部“最郁悶的事”。比如中原地區的一個縣,僅有42個村依靠租賃荒山、林地、房屋收取少量租金,其他194個村完全沒有經濟實體,村級運轉經費基本靠“補”,公益事業基本靠“捐”,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靠“要”。很多工作因為“兜裡沒錢”,面對村民時難免底氣不足。

  除了經濟因素外,隊伍老化、班子不強是制約村級工作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比如東北地區的某個村,全村72名黨員中,貧困黨員就佔23名,並且平均年齡高達52歲。中部地區的另一個村,農村黨員隊伍同樣老齡化嚴重,84名黨員中50歲以上的超過60%,35歲以下的隻佔10%左右。老黨員因為文化程度不高,視野相對狹窄,知識結構陳舊,在新時期帶動群眾致富的能力不強。有頭腦、有本事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大學生、轉業軍人不願意回來當村干部,基層黨組織亟須補充新鮮力量。

  可以看出,最讓基層干部“沒辦法”的,一個是錢,一個是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經濟的要素流動性越強,越能促進經濟的整體健康和增長活力。但同時,也會造成一種趨勢:越有經濟實力的地方,越容易造成要素的聚集,而越是經濟增長乏力的地方,越容易造成要素的流失。雖然這是市場配置的自然規律,但我們所追求的小康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政府必須發揮作用,在落后地區開辟新的市場,形成較強的村集體經濟實力。

  要讓村干部對村經濟“有辦法”,首先得讓村干部對自己“有辦法”。村庄要發展,關鍵看支部,自己都沒有致富的辦法,怎麼有能力去帶動群眾致富?村級班子需要在各個方面率先示范,這樣才能讓農民看到希望、看到盼頭。記者在山東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調研時發現,過去村民一直過著“餓不著卻也富不了”的日子,后來村裡依托蔬菜專業合作社,以“村社聯建”模式,把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選賢任能,強化黨建引領,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從僅有17名黨員的沙北頭村黨支部,發展到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黨支部,進而發展到有9個黨支部的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黨委,帶動了周邊村共同走向富裕。

  怎樣讓“有辦法”的村干部多起來?有些地方,在選好用好村支書這件事上,有意識地重點加強對農村產業能手、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的培養,並且加大對村級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力度,及時發現和使用素質高、懂經濟、會管理、願服務的中青年干部,不到幾年就有了成效。實際上,對改革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帶動村民致富能力較差,基層組織的這種短板比缺錢少地更為現實和緊迫。從大規模輪訓縣委書記,到中央大力推動黨建改革,對基層干部的厚望和期待不可謂不深。村支部的上級部門,應該把對村干部的培訓和教育工作,放在跟發展和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多帶大家“出去看看”,突破“老思想老辦法”,利用移動互聯網開辟多種平台,提高村干部適應新時代的各種能力。

  曹錦清在《黃河邊的中國》中寫過兩個資源稟賦和地理位置一模一樣的村庄,就是因為其中一個村的干部帶領村民建起了水渠,各種發展狀態就都比另一個村要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打造一個強大有力的村干部群體,不僅對於農民脫貧奔向全面小康意義重大,而且直接影響著我們跟群眾的血肉聯系。以黨建為統領,以帶動農民致富為抓手,從待遇保障、政策鼓勵、培訓培養等方面入手,不斷革新體制機制,必然能進一步激發村干部創業熱情,讓干部和群眾的心凝聚到一起,形成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05 版)

(責編:崔東、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