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工資單如果看不懂,預算又如何可監督

鐵永功

2016年11月23日08:48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工資單如果看不懂,預算又如何可監督

  公開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通過預決算公開來監督政府收支,讓政府施政行為看得見、能監督。政府部門不應視為負擔,而應把其轉化為推進透明政府、贏得公眾支持的動力。

  財政部近日印發《地方預決算公開操作規程》,推動地方政府改進預決算工作。《規程》對地方預決算公開的內容、渠道、形式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可以看做預算法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細化版和“操作手冊”。

  很多人對其中的一條要求印象深刻,就是要求地方政府部門開支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基本支出,要公開到基本工資、獎金等。這類具體到每個人能感受到、看得懂的要求,實際上是對預算公開的進一步精細化,即要精確到具體科目、包含所有項目,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籠統地說“人員經費”。

  中央部門和地方公開預決算,不僅是法定義務,也是必然要求,這是由基本的政治倫理決定的。要知道,政府自己並不創造財富,每一分錢都來自社會公眾,或來自公共財政,或者是非稅收入。即便是各種罰款、收費或政府性基金收入等非稅收入,也是向公眾收取或者出讓公共資源獲得的,都是公眾的錢,這些錢如何花、花得是否合理,理應向公眾匯報。

  而通過財政預決算,不僅可以看出政府的收支情況,也能反映政府的服務理念和施政方向。從政府的錢投向哪裡,就可以看出地方和部門都做了哪些事情,分別花了多少錢,進而可以看出這些錢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服務型政府的要求。

  目前,政府和公共部門要公開預決算已成共識,“公開是常態,不公開例外”的基本原則也已深入人心。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部門和地方仍把預算公開當成負擔和任務,公開內容粗疏、公開形式枯燥、公開渠道單一覆蓋有限。這顯然不行,因此需要具體細則和操作規范。

  操作規程要解決的,就是預決算公開如何讓公眾“找得著、看得懂、能監督”。事實上,公開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通過預決算公開來監督政府收支,讓政府施政行為看得見、能監督。

  道理其實簡單,以部門人員開支為例,這是一個大項目,包含的具體科目還有很多,看似實現了“精細化”,但實際上很粗疏落后,很多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工資、獎金各是多少,自然也很難以此對開支進行監督、評價。因此,媒體和公眾緊盯政府賬本,對財務公開提出更高的要求,並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公共預算監督的必然要求。預算公開也沒有回頭路,公開得越多越細,公眾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此,政府部門不應視為負擔,而應把其轉化為推進透明政府、贏得公眾支持的動力。

  這些年,我們的預決算公開水平逐年提高,但與香港等地區具體到一頓飯、一把椅子的公開力度相比,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對此,有關地方和部門要見賢思齊,不能知難而退,視為畏途。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