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青年驛站)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出自清代三朝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用今天的話來解讀,大致意思為古今聖賢都具有大氣度,但凡遇到重特大事情發生時,能夠做到舉止從容,沉著淡定。
按常人思維,遇到大事怎麼能夠淡定?一個極端的例子是,一天晚上,阿基米德正在做一道當時無人能解的數學題,這時房子裡突然闖進來幾個敵人,用劍指著他說,我要殺了你。但阿基米德不慌不忙地回答,等等,讓我把這道數學題証明出來了再殺我也不遲。乍一看,阿基米德渾身冒傻氣,竟然於危急關頭置自己身家性命於不顧。但也正是這異於常人的靜,才使他以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奠定了在物理王國無可撼動的地位。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縱觀歷史上那麼幾個短命的王朝,之所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某種程度上還就與不能守靜,違背“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治國理政思維,有著莫大的關聯。別的不說,太平天國就是最為生動的注解。天下還沒完全安定下來,就已經開始禍起蕭牆、內訌連連,各自為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惜同室操戈、兵戎相見。如此急功近利、急不可耐,不因小失大、樹倒猢猻散才怪。
基層調研,現如今剛剛上來的有些年輕干部,內中就有不少人靜不下來,內火旺盛,總想“短平快”,目聚“高大上”,巴不得登高一望、一鳴驚人,振臂一呼、氣壯山河。然而一旦努力不逞、事業受挫,頓時形散神更散。
“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尤其做群眾工作,面對著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沒有一股靜氣,不能冷靜處理、妥善解決,就有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更何況群眾利益無小事,哪怕旁人眼裡芝麻丁點的小事,對於群眾來說都是比天還大的大事。而一旦先自穩住心神,仔細分析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群眾的訴求與願望,再結合實際情況對症下藥,就能讓群眾急急切切地來、高高興興地歸。
作為黨員干部,能有一顆向上之心,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沖勁,值得肯定和嘉獎。但有的時候,基於主客觀因素,自己應該得到更大的重用而未能如願,則不能成為從此以后“在崗位不在狀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不作為理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做事自然希望得到認可與激勵。但更應秉持“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的超脫淡然心態,仍然一如既往地專心致志、愛崗敬業,相信縱然命運之神始終不眷顧,自己也能於靜心修行中提升境界、鑄造品質、豐富閱歷、葆有黨性。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無疑,有了這般心境、如此靜心,就能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心一意把自己該辦的事情辦好。
(作者為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30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