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雲中漫筆:放下手機抬起頭

“別人家都有了二胎,我爸媽不用,因為他們的‘二胎’是手機。我該怎麼辦?”這是一名小學生在一場新媒體論壇上念的詩。
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工具,手機幾乎成為現代人標配。不過,手機越來越智能,很多年輕人變成了“低頭族”。因為低頭玩手機,有的掉進河裡,有的落入窨井,甚至有人為此送了命。
很多人感慨: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我們的頭也越來越低了。不過,問題顯而易見,低著頭不可能洞悉世界變化的規律。
從直起腰板的那天起,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人類借助了兩樣東西,一是觀察,一是技術。觀察,往往指用眼睛來獲得外部信息,不存在任何中介。這是人類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為了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專門在他的研究院門口的石碑上刻下了名句:“觀察、觀察、再觀察”。技術是一種再認識。把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技巧和手段等,通過新載體傳遞給更多人群,讓人的認知能力成倍增長。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駕車到郊外游離一番,身心都會舒暢不少﹔登高望遠,看雨后彩虹,觀日月星辰,往往心曠神怡。其實,這正是人類本初觀察力的回歸。留心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中的聯系進行思考,人類得以快速進步。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后,人們通過手機、電腦,借助技術化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新形式來觀察世界。相互呼應和協作、情感碰撞、觀點交鋒……這些人類的原初能力被忽視。有人斷言,最終我們每個人都將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中,成為一個個“孤獨星球”。
既然技術造成了人的異化,有人提出設想:何不在手機上加設一些安全功能?如駕車時添加一個“正在駕車,待會回復您”自動回復模式,在走路時手機會彈出“請注意安全”的提示或產生振動。這是從技術上規避風險。有人提出,應提高自制力,關閉不必要的手機功能,多外出走走,和家人、朋友聚聚。相比之下,找回觀察力的后者更為重要。
手機是工具,源於科技的不斷進步。既然我們千百萬年前因為站了起來,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那麼我們今天就不應該再低下頭,因為未來永遠隻在前方。
放下手機,抬起頭來,看看周圍的風景,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和伙伴交流看法,我們才能找回正在消失的原初認識,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會更強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