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論政:美化毒品,無異於販毒

彭  波
2016年10月26日03: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毒品危害猛於烈火,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吸毒、不染毒,更不能替毒品洗白、美化。

  

  “你之所以看不見黑暗,是因為有人拼命把它擋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國慶期間,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湄公河行動》先抑后揚,突破10億元票房,成為“現象級”電影。劇中,高剛、方新武等一眾緝毒警察以其熱血、擔當、勇武,實力圈粉的同時,也讓觀眾對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了解。不少人在看完電影之后,還心有余悸地感嘆:毒品的危害原來這麼大!

  然而,就在《湄公河行動》熱映之時,10月13日,民謠歌手宋冬野因涉毒被抓。據宋冬野交代,他吸毒已有兩年,最初就是因為聽人說“吸毒可激發創作靈感”。“激發靈感”“保持專注”“集中精神”……相當一部分是聽信了這些“美麗的謊言”,“就嘗試一次”“就一點點”,結果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毒品歷來都是社會的公害,我國也不例外。來自國家禁毒委員會的統計數據,近年來,吸毒人員呈現越來越明顯的低齡化特征,在我國有統計的234.5萬名吸毒人員中,35歲以下的吸毒人員就有146.5萬名,佔比超過62%。許多年輕人為了承擔吸毒的高額費用,不惜鋌而走險,走上販毒之路。2015年,我國共抓獲35歲以下的毒品犯罪嫌疑人11.85萬名,佔被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總數的61.3%。青少年成為販毒的主體,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毒品危害猛於烈火,我國的禁毒宣傳力度也不可謂不大,為何許多青少年還是“前赴后繼”地跳入毒品火坑?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社會上總有一些聲音在對毒品進行美化、洗白。青少年處在人生“叛逆期”,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極易受到一些錯誤言論的影響,往往覺得吸毒是很酷的生活方式,進而主動“上鉤”。

  近年來,一些演藝明星被曝光吸毒,更為青少年群體做了很壞的示范。然而一些網絡媒體、網絡平台卻把涉毒明星作為吸引關注的噱頭,大肆渲染,為涉毒明星造勢。如此作為,全無道德底線,更是將法治踩在了腳下。

  毒品導致社會財富流失、人性淪喪、道德滑坡,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刻意美化毒品、為毒品洗白,行為上與販毒無異。目前,世界毒品問題加劇擴散,我國禁毒形勢嚴峻復雜,除了不斷加大查禁毒品的力度外,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吸毒、不染毒,更不能替毒品洗白、美化。為了歲月靜好,別讓他人替你負重前行。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6日 20 版)

(責編:袁勃、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