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教育要將“理工”與“人文”結合

王志強
2016年09月28日03: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過去我們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來看,隻有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謂“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大學的學習,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世界的認知定位,是獨立思考的品格,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對於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就是既要有科學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現在許多大學都在提倡通識教育,無論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方式,或者特定的課程安排,它強調大學不僅要有知識的理性,也要有人文的理性,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人格、精神和氣質。過去我們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來看,隻有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毋庸諱言,今天的高校人才培養中,依然要解決“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過弱的人文精神”之問題。對於理工科院校來說,更是如此。很多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都對科學創新有著深刻的哲學思考。愛因斯坦在其《相對論的意義》一書的第一章,就從對時空的哲學討論引出相對論時空的研究問題。反之,科學技術如果脫離人文精神,將失去正確的方向,今天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網絡犯罪,莫不如此。

  因此,如何更好地加強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中國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類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事實上,理工科學生中不乏對人文學科充滿強烈熱情的人。在與電子科技大學建校60年畢業校友的廣泛接觸中,很多校友以親身經歷表示人文教育對個人成長與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如果學校授課照本宣科、內容乏味,讓學生興味索然,就會成為形式主義的人文教育。

  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所電子信息類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始終秉持“培育國之棟梁”之初心,並通過多種形式創新學校的人文教育。我們提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新四會能力並打造系列通識課程,同時,將人文素質培養延伸到課外,通過“成電講壇”“成電舞台”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學生在接受文化和藝術熏陶的同時提高人文底蘊和藝術修養。作為一所理工科院校,目前學校有近400人的高素質學生藝術團。此外,我們還在學校的三所咖啡館內舉辦“成電下午茶”,提供咖啡和點心,鼓勵師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營造“轉身遇見大師,隨處可見討論”的“咖啡文化”。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突出文化育人的基礎地位,潛移默化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人文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1947年,梁思成赴美講學考察歸來后,在清華大學舉辦了一次學術講座,題為《半個人的世界》。他強調,教育要將“理工”與“人文”結合,培養具有完全人格的人﹔而隻重“理工”或隻重“人文”,被他稱作“半個人”的教育。沒有人文情懷關照的科學技術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在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涵養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關乎現代科技人才能否走得更遠的戰略問題,惟其如此才能走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正確道路上,更好地為活躍國家創新力、增強國家凝聚力、提高國家競爭力貢獻力量。

  (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28日 05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