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快人快語:“唯收視率論”不可取

鄭怡潔  李  多
2016年09月22日05: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日前,某省級衛視頻道由於收視率表現優異,宣布為在崗人員頒發全員協同獎金﹔此外,其他幾檔收視排名較高的節目也獲得了高額嘉獎。消息傳出,電視圈的一汪春水波瀾迭起,不少同行紛紛表達了“羨慕嫉妒恨”的心情。然而在筆者看來,這種唯收視率論英雄的做法值得商榷。

  電視收視率的概念來源於國外,是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視頻道(或某電視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佔電視觀眾總人數(或家戶數)的百分比。我國的電視收視率調查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那個時代分析研究電視頻道和節目市場的基礎,是節目制作、編排及調整的依據之一,是節目評估的重要指標,是廣告商決策投入的必要參考。在我國電視發展的歷程中,收視率發揮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收視率調研中的先天不足越來越突出,已經在行業內外飽受詬病。在實際執行中,收視率調研存在考核標准僵化、抽樣方式不科學、被少數調查公司壟斷、監督機構和監督機制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控制甚至出現造假現象。比如,網絡電視台節目的點擊量也反映了節目收看的情況,卻是收視率不能涵蓋的﹔一些電視機頂盒通過數字化數據採集和回傳,也可以掌握一些用戶的收視行為,但這些數據尚未被納入現有的收視率調研體系中。這些都使得收視率在近年來遭受了很多質疑。繼續以此為節目考評的關鍵標准,已經很難准確反映真實情況。

  更重要的是,收視率並不能全面反映節目的社會效益。是打動人心、催人奮進的上品佳作,還是打發無聊時間、可有可無的垃圾節目,無法用收視率來評判。廣播電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豈能簡單地用收視率這一個指標來衡量?

  唯收視率論英雄危害匪淺。

  一是導向受到干擾。讓收視率這一本應只是參考性的數據,變成一些電視節目不遺余力追求的終極目標,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是容易導致節目內容的同質化、低俗化。什麼節目吸睛多、賺錢快,就跟風模仿,造成電視千台一面。注水的收視率有了,百花齊放不見了,又何談電視節目的自主創新、文化自信?

  三是帶壞隊伍的價值觀。如果依據收視率的單一指標進行嘉獎,制作團隊的目光就會隻盯著票子,隻為票子服務,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就是一句空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因此,我們應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多次就此出台相關規定。但是,似乎人人喊打的“唯收視率論”,卻仍被一些電視台奉為圭臬,侵蝕著中國電視節目的精神內核。

  說到底,收視率只是電視節目評價的參考之一。在當前時代,這一指標已經嚴重失真。哈哈鏡照不准真實的模樣,收視率評不出電視節目的質量。唯收視率論英雄者,本質上是唯票子論。然而,再多的票子換不來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節目,自然也擔不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22日 24 版)

(責編:劉軍濤、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