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小女孩被遺棄在天壇公園一棵柏樹下,公園派出所民警侯祥煒及同事照顧女孩3天后將其送到福利院。女孩7歲半時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22年后,小女孩已經成為大姑娘,她再次站在天壇公園派出所前,感謝當年救助她的民警,也想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北京青年報》9月20日)
被福利院起名為曹昊菲的女孩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遺棄的,但她為什麼7歲半才被領養?皆因她右手截肢而殘疾。也正因為她是女孩子並且殘疾,所以才幸運地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從15歲起年年回中國自己住過的福利院做義工。今天,在養父母的支持鼓勵下,又去感謝當年救助她的民警,也希望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必須承認,不少歐美人領養孩子的理念與出發點,和我們有著不小的區別。對於國人來說,重男輕女、養兒防老至今還在許多地區根深蒂固﹔其次,中國的富人可以搞慈善,但是將殘疾孩子認養回家的不多﹔再者,領養了健康的孩子之后,向孩子保密,不告訴孩子親生父母的家庭也是大多數。
恰恰相反,類似曹昊菲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景仰並且正視。它由理念而為習俗,因習俗而成文化。曹昊菲自從到了美國的新家,幸福之余從未有過埋怨,她猜想親生父母一定是遇到了困難,迫不得已才遺棄自己的。她和養父母共同相信,20多年之后,看到女兒這麼優秀,親生父母一定會為之驕傲——這一切得之於灌輸,它充滿了道德、情操、感恩、倫理的教育。它使人性更加向善,它使人生更加美好。
央視《等著我》的節目使億萬觀眾落淚動容,今天我們渴望見到更多破鏡重圓的奇跡,將來我們卻希望在中國的沃野之上,如此的演繹越少越好。
魏潤身(首師大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