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民聲)
人民日報:用“互聯網+”幫農民看緊荷包

●讓涉農補償資金借力“網絡”,在實現與農戶“點對點”支付、劃撥的同時,提供即時信息提示、公開查詢服務,並接受網上監督,讓農民應得的每一分錢都顆粒歸倉
不久前,一位農業保險專家談起農險理賠款被截留、落不到農民手裡的問題,不無憂慮。
他說道,從近兩年調研看,基層經辦機構和村委會干部截留、冒領外出務工農戶理賠款的現象始終未能禁絕。“有的受災農戶拿不到全額理賠,有的壓根不知道保險公司給了這筆錢。農業保險是惠農工程,國家拿出巨額資金支持,結果好政策在村委會這個環節打了水漂!”他非常痛心。
不只是農險理賠資金被侵蝕。審計數據顯示:2015年,有41個基層經辦機構和一些村鎮干部以虛報冒領、截留克扣或收取“保証金”等方式騙取侵佔農村危房改造補助 1448.38萬元。此外,根據媒體公開報道,退耕還林補貼、征地拆遷補償款、村民預留地款等涉農補貼、補償款被基層村委會截留的現象,也散見於各地。
資金支付的“最后一公裡”管不好,不僅村民利益受損,惠農政策打折,基層社會治理的公平公正也被破壞。
如何堵漏洞、治“碩鼠”?除了建章立制,嚴肅紀律問責,不妨考慮搭上移動互聯這列“時代快車”。今年6月,江蘇省泗洪縣在實施精准扶貧的過程中與支付寶開展合作,在網上為全縣13.26萬貧困人口每人募捐來100元,用於投保商業保險,保障重大疾病、意外受傷、房屋受損等風險,考上高中、大學的貧困學子還可獲得幾千元的補助金。兩個多月來,已經發生了200多例理賠,累計賠款71萬多元,教育補助金還在陸續發放中。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這筆公益捐款的額度、使用情況全部“上網”,參保農戶可在手機的支付寶賬戶中隨時查詢保單,理賠款、助學補助金都直接打到個人賬戶。
這個過程中,縣級管理部門是資金使用的監督者,村委會只是摸排村民情況的服務者,相關人員始終碰不到“油水”,從管錢到管事,政府職能轉型成功,廉譽可嘉﹔捐款的個人和企業、保險公司將資金使用狀況公之於眾,騙捐、惜賠等手段沒有藏身之地,信譽可贊﹔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賺得資金流水、拓寬市場的同時,讓農民安心,讓政府省心,美譽倍增。如此“觸網”,實現了多方共贏。
照這個路子設想,眼下很多農民手中都有智能手機,且多為實名制,移動支付平台也不止一兩家,從技術上講,各路涉農補貼資金、補償款可以嘗試借力“網絡”,在實現與農戶“點對點”支付的同時,無論是資金到賬還是劃賬,都開展即時短信提示和隨時公開查詢服務,防止農民的錢款被他人冒領、截留。與此同時,類似的征地拆遷補償、保險理賠公示等事項,也可以在手機上的“鄉村朋友圈”中群發,讓身處五湖四海的鄉親都能進行監督,並通過移動互聯平台提出質疑、申訴意見。
當然,實現這樣美好的“畫面”,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把部分資金的支付功能交給第三方平台后,管理部門的監督能力必須跟得上趟兒,以確保農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嚴防網絡電信詐騙等。此外還應明確,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須秉持微利經營原則,確保農民原有的利益不打折扣,並且承諾利用大數據優勢,反饋各項資金的支付情況,反映農險等准公共產品的真實需求,為管理部門調整、完善政策提供參考。
互聯網改變了這個時代的很多事情,令我們充滿惶恐、好奇,也激發我們的勇氣。為了讓農民應得的每一分錢都顆粒歸倉,也讓“互聯網+”來大顯身手吧。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9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