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需要作出正確選擇(大使隨筆)
中美之間不存在領土爭議,南海爭議不應成為中美之間的問題,更不應被視為中美的“戰略競爭”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白皮書,詳細闡明南海諸島的歷史歸屬、中菲有關南海爭議的來龍去脈和事實真相。此前,中國外交部發布聲明,表明中方不接受、不承認菲律賓前任政府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的嚴正立場。外交部還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這些重要文件鄭重闡述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和政策,也是對有關仲裁裁決的有力回擊。
中國長期以來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前從未受到質疑。但自那時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島礁被他國非法侵佔,這是當前南海爭議的根源。即便如此,南海局勢相當長時間依然是可控的。中國和其他地區國家努力管控分歧,並且總體上不斷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同東盟國家達成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共同開發方面也曾取得很有意義的進展。
然而,南海的局勢在大約五六年前開始出現緊張,與美國推出的“轉向亞洲”政策大致同步。過去幾年,南海地區爭端加劇、關系緊張、互信削弱。這些問題佔據了國際和地區議程的太多時間和精力,而這些時間和精力本可用來促進合作。
毋庸置疑,菲律賓單方面就南海爭議提起仲裁,背離了仲裁需建立在國家同意基礎上的通行實踐。《聯合國憲章》呼吁成員國“發展國際間友好關系”,《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本身則開宗明義要求堅持“互相諒解和合作的精神”。這起仲裁案的提起並非基於上述善意,將法律當作政治工具的意圖昭然若揭。仲裁案還為國際上濫用仲裁程序打開了大門,將損害和削弱各國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議的努力,引發對抗甚至沖突,並將最終損害國際法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中國堅決拒絕仲裁案既是維護自身利益,也是堅持國際正義,履行捍衛國際法基本原則的責任。
與這出仲裁鬧劇同時上演的還有軍事脅迫。例如美國不斷以“航行自由”為借口派驅逐艦、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和偵察機到南海炫耀武力,這是典型的“強權即公理”的表現。
商船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從來沒有問題。南海航道是中國和許多地區國家的經濟生命線,當然應該盡一切努力確保該海域的商業流通不受阻礙,堅決反對任何擾亂地區局勢的企圖。但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原本就是意在針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的反制行動。事實上,許多締約國都認為應區分商用和民用船隻的航行自由以及軍用艦隻的“航行自由”。人們擔心的是美方在南海集結大量軍艦、軍機、先進武器,將真正危及各國商用和民用船隻的航行自由。如此大規模集中武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緊張的根源。
中國維護自身權益及國際正義的意志堅定不移,不會屈從於任何壓力,也不會拿核心利益做交易。同時,當前形勢下,爭議直接當事方談判協商仍是唯一可行和有效之道,中國對此抱有信心。中國已經與14個陸上鄰國中的12個劃定了陸地邊界,也與越南完成了北部灣的海洋劃界。短短幾十年內,與如此眾多鄰國成功解決長期存在的邊界問題,在現代國際關系史上很難再找出類似的案例。中國解決南海爭議的外交努力也不會被仲裁的一張廢紙和幾艘航母阻擋。
應該看到,領土和海洋爭議只是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關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全部。我們與東盟國家已經做了千百年的鄰居,實際上已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轉向”到世界任何其他地區去。那些可能幻想搭“轉向”進程便車並從中牟利的人,不妨到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去問問那裡的人結果是什麼。
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建立伙伴關系,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冷戰思維解決不了當今世界的問題。中國致力於與美國建設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中美之間不存在領土爭議,南海爭議不應成為中美之間的問題,更不應被視為中美的“戰略競爭”,我們絕不能任由其定義中美關系。當今世界上,美國是需要合作伙伴,還是想象中的“敵人”?希望美國能作出正確選擇。
(作者為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17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