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民生觀:做個有溫度的醫者

擁有了技術之神,能否兼具人文之暖?在今天的醫療水平上,重現昔日的溫情脈脈?
什麼樣的醫生算好醫生?精通禮儀,且有同情心。
假如在百余年前的西方社會,答案可能如上。
據英國學者《極簡醫學史》一書介紹,當時,由於醫學水平落后,醫生的主要功能不是治病,而是安慰、陪伴。有這樣一幅畫:一個孩子奄奄一息地躺著,西裝革履的大夫坐在旁邊,手托下巴,憐憫地望著。
美國醫師赫茲勒還發明了一種“精細檢查法”。有一回,他為一位婦人的兒子看病,花了好些工夫,把全身檢查個遍,其結果,是“她一家40年來都找我看病”。這些檢查,其實儀式意義、安慰意義遠大於治療意義。
直到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運用到醫學領域,情況才發生了改變。今天,過去神話中的換心換肝都已經變成現實,脊椎骨都可以3D打印用於臨床,醫療水准突飛猛進。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陪伴、安慰、紳士風度,這些在醫生職業准則中退居了次要地位,甚至被漸漸冷落。有研究者說,失去情感溫度,是現代醫學片面重視技術的副作用。后果已經顯現:冷冰冰地治療,使醫患處於猜疑狀態,容易滋生矛盾﹔尤其是技術總有邊界,當療效不佳、花費不少之時,這種猜疑還會升級,最后甚至兩敗俱傷。
人們開始思考:擁有了技術之神,能否兼具人文之暖?能否在今天的醫療水平上,重現昔日醫生的溫情脈脈?
要想兩條腿走路,既醫病,又慰心,首先就要重視人文精神在醫療中的作用,把它作為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維。有些從業者覺得,話語交流、情感撫慰、病情介紹這些人文環節,比較“虛”,治病才是“實”﹔從學習到職業生涯中,往往更重視“實”,而輕視“虛”。這是一種認識誤區。著名醫生古爾爵士說:“別忘了,你的患者不是肺炎,而是得了肺炎的人。”治病是實,治人、治心同樣是醫生實實在在的本職。
在我們的醫學傳統裡,更有許多寶貴的人文資源,講究“醫者父母心”,仁心才能統領仁術。當我們跨上技術之馬飛奔向前時,別忘了醫學發端時那顆悲憫、溫暖的仁心。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5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