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我家的黨員)

人民日報:父親的民情日記

班志斌
2016年06月27日03: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總有一種“榮譽”,被很多家人分享﹔總有一種“身份”,在許多家庭存在。

  13.6億人口,8700萬共產黨員,這意味著,差不多每16個人中,就有一位中共黨員。黨員就在你我之中。他們既有相同的政治信仰,也分屬不同家庭,扮演各種角色,是丈夫、妻子,也是父親、孩子。國與家、公與私之間,他們有不同於普通群眾的經歷,也有不一樣的喜憂。

  正值建黨95周年之際,我們誠邀您,講講家裡那位黨員的故事。可以是“老干部”風格,也可以是“新生代”氣質﹔可以講講Ta身上黨員的一面,也可以說說這位黨員普通人的那一面……總之,希望通過您的獨特視角,讓我們看到更加鮮活、真實、接地氣的黨員,感受“入黨”這個選擇,帶給Ta、帶給你、帶給你們家怎樣的影響。

  投稿郵箱:rmrbplb@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來稿請注明“我家黨員”。

  ——編 者 

   

  我家祖孫三代都有黨員,外公、外婆、奶奶是黨員,大伯和父親也是黨員,我在大學裡也入了黨,可以說是“黨員世家”了。家裡這麼多黨員,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其中,父親的“民情日記”,給我的印象最深。

  父親是社區的黨委書記,獲得了很多榮譽,多次被評為區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還被評為市勞動模范。社區工作雖然忙,但父親很重視對我的教育。我大學在外地讀書,寒暑假才能回家。父親想趁著我放假在家,多和我聊聊天,分享一些人生體會。可父親經常加班。好不容易父親在家休息,和我聊天,一個電話打過來,或是蓋章簽字、或是鄰裡矛盾,都要立即去處理。后來,父親想了一個辦法,讓我放假的時候去他的社區做志願者,負責整理材料。一來,讓我和社區裡的不同人打交道,積累社會經驗,並在實踐中增長工作能力﹔二來,在上下班的途中,父親還可以和我交流一天的收獲。

  “你有多余的本子嗎?”有一天,父親突然問我要本子,出於好奇,我問父親要本子干什麼?父親告訴我要寫民情日記。當時,我並不理解民情日記的作用,但后來發生的一些事,讓我對民情日記有了新的認識。

  去年春節前夕,我在社區整理材料。一位老奶奶來社區哭訴,說春節慰問金發放不公平,自己家庭條件不好,卻沒有領到慰問金。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我不知道怎麼辦。父親把老奶奶請進他的辦公室,拿出了民情日記本,上面把今年拿到慰問金的貧困戶情況記錄得清清楚楚,一頁頁翻給老奶奶看,解釋道:“我們也知道你家條件困難,但慰問名額有限,咱們社區的困難戶多,這些人家裡更困難,這次慰問隻能先他們了,等下次有慰問名額,我們再幫您爭取。”看到本子上清清楚楚的記錄,老奶奶也理解了社區工作的不易,還為之前的行為道了歉。那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父親對我說:“社區事情雜,所以工作要踏實。民情日記裡記錄了社區裡每一個困難家庭的情況,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社區資金有限,如何幫扶更多困難戶?民情日記裡,還寫滿了父親平時工作遇到的問題與思考。后來,父親提出在小社區裡建立“大黨委”的方案,把轄區內的社會單位的黨組負責人也吸納進社區黨委,整合社會資源,一起募錢捐物,幫扶社區困難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父親告訴我:“不論干什麼工作,都不能光‘苦干’,而且要‘巧干’。多觀察、多思考,工作總能有創新。”最初的筆記本不久就用完了,單位裡又發了統一的記錄本,父親依舊日復一日地堅持寫民情日記……

  正因為是黨員家庭,我始終能感到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也許這就是家風。在當社區志願者的日子裡,在父親一本本民情日記裡,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黨員應有的態度和擔當。這也影響了我的成長之路,2014年12月,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並決心將這種精神財富繼續傳承下去。

  (作者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5級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7日 05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