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南方日報:天氣預報為何顯得不甚准確

施經
2016年06月16日08:36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氣預報為何顯得不甚准確

  近日,因預報的京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未如期出現,不少市民對天氣預報的准確性表示懷疑。14日北京氣象局作出回應,指出預報總體把握基本正確、平均降水量與事實存在出入。

  這不是第一起遭到質疑的天氣預報。2015年10月,一名讀者致信中國氣象報社,表示“今年預報的天氣往往比實際夸大一些”。這封來信傳遞出一部分市民對天氣預報的復雜心態。而對預報的不甚准確,最焦慮的恐怕還是氣象工作者。台灣氣象學者俞家忠甚至寫了一首打油詩聊以自嘲:昨天報雨今日晴,預報錯了得罵名。今日報晴明日晴,預報對了罵未平。可憐天氣預報人,一生被罵上天庭。實際上,天氣預報的不甚可靠,與多方面原因有關。

  我國從1955年開始接觸國際通用的數值預報法,1969年正式發布短期數值天氣預報,從接觸原理方法到正式預報,中間間隔了十余年時間。這是因為要讓簡單的方法落地生根,必須以堅實的科學技術和專業設備(特別是衛星技術)為前提。要對天氣狀況作精確預測,必須盡可能多地捕捉、分析相關要素(如空氣濕度、氣壓、地形狀況等),但這些要素因時因地而異,即便是高效率的計算機,也不能不停歇地採集和計算這些數據,這就決定了預報結果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相對性。而市民在獲知一天或一周的天氣概況后,希望進一步獲得“定點定時”的服務,這樣,氣象技術的發展與人們的預期便產生了不小差距。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華南地區進入前汛期,在民間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雨稱為“龍舟水”。龍舟水氣勢磅礡卻總是突如其來,讓人防不勝防,在天氣預報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自然希望能夠獲知具體的降雨時間和地點。請聽廣州市6月15日17時50分的短時預報內容:“預計18時至21時,廣州市區陰天,氣溫27~29℃﹔增城有陣雨,其余各區及珠江口內河面陰天,氣溫24~31℃,吹輕微至和緩的偏南風。”不難發現,預報對3小時的天氣情況進行了集中處理,氣象變化具體到區,不過如果考慮到城市面積較大,這樣的定點服務便顯得較為粗糙了。我國天氣預報准確率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2014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准確率為87.5%,最高和最低氣溫預報准確率分別為80.2%和84.4%,台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為78公裡。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能充分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天氣預報顯得不甚准確,與普通人習慣按日常用語來理解氣象學概念有關。如事件中網民質疑“累計雨量”這個概念,根據他們的理解,雨水總是“越積越多”,雨量經過“累計”本就毫無意義。其實,在氣象學中,為避免降雨大小變化產生預報偏差,累計雨量被用來對一段時間內的雨量進行平均計量。再如上述那條預報信息,其中提及“吹輕微至和緩的偏南風”,按日常用語,微風與和緩的風不存在太大區別。而氣象學按風速變化將風分為12個等級,微風風速達到每秒3.4-5.4米,和緩的風風速達到每秒5.5-7.9米,二者均有較精確界定。可見,我們不可以想當然地理解氣象學概念。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為此,氣象局的回應,除了澄清事實,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天氣預報也是科學,網民在追蹤事件時可將其視為系統了解氣象學知識的契機,補一補這門已落下不少的課程。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