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榮格和弗洛伊德,兩個女人與一場決裂

沈杰群
2016年06月12日09:0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榮格和弗洛伊德:兩位大咖的私人關系

  榮格手繪的《紅書》插圖

  在電影《燃情歲月》中,印第安老人說過一句經典台詞:有些人能清晰地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並按這個聲音作息,這樣的人不是瘋了,就是成了傳說。讀了榮格的《紅書》,讀者大概也要默默感嘆一下,原來世間竟真有“傳說”般的人存在。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他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心理類型。他在中國名頭很響,3年前《紅書》中譯本首版,一下子震出了大批興奮不已的“榮迷”。該書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再度出版。

  《紅書》位列“世界十大神秘天書”之一,由榮格手繪插圖,詳盡記錄夢境、靈魔與精神的追尋歷程,像是一本隱秘而絕美的日記。但他生前一直將《紅書》手稿束之高閣,甚至在他1961年去世之后的近半個世紀裡,他的后代仍拒絕出版。直到2009年9月前,全世界僅有其家人和學生共20多人看過書稿。學者索努·沙姆達薩尼耗時兩年努力交涉,才說服掌管榮格著作出版權的烏爾裡希·赫爾尼(榮格的外孫)同意出版此書。

  《紅書》的出版被稱為是近百年心理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而關於它的誕生另有一段前塵往事。《紅書》的創作時間大約在1914年~1930年。1913年,榮格與弗洛伊德徹底決裂,隨后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兩個“大咖”之間私人關系的化學反應,嚴重改變了榮格的一部分生命路途,也注定要在心理學史時間軸上烙下一個意味復雜的刻度。

  惺惺相惜

  1900年,44歲的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精神分析理論基礎的建立。這一年,榮格還是個剛從學校畢業的25歲青年。兩年后,榮格赴巴黎,師從皮埃爾·讓內研究心理學。在導師的推薦下,榮格閱讀了《夢的解析》第一版,但彼時尚未建立起真正理解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礎。

  1903年,榮格重讀《夢的解析》。這一次,他驚喜地發現,自己所做的研究與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論有契合之處。例如他在“語詞聯想”測驗中觀察到的壓抑“機制”,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釋。遇見相似的靈魂令榮格興奮而堅定地站到了弗洛伊德的陣營,一段傳奇交情自此拉開序幕。

  1906年3月,榮格開始給他的偶像弗洛伊德寫信,並附上自己的研究論文《心理聯想診斷研究》,之后還寄過第一本專著《精神分裂症心理學》。當時處於被冷落境地的弗洛伊德對榮格的示好格外欣喜,也很欣賞他的才華。兩人頻繁通信交流,友情持續升溫。

  1907年,弗洛伊德正式邀請“粉絲”榮格到維也納的家中作客。同年,熱情、激動的榮格抵達維也納,酣暢淋漓地和偶像交談了整整13個小時,仍覺意猶未盡。

  基於在精神分析領域共同的研究興趣,弗洛伊德和榮格是一對彼此賞識的天才,也是並肩戰斗的戰友,一面扶持著開辟研究疆土,一面共同抵御外界的質疑和批判。在一封寫給榮格的信中,弗洛伊德親切地稱他為精神分析王國的“王儲”,並稱榮格是他的“長子”。

  在交往密切的6年中,他們一道參與的重要時刻愈來愈多:1908年,第一次國際精神分析學大會在奧地利的薩爾茲堡舉行,弗洛伊德主持會議,會議期間決定創辦一個心理分析學的會刊《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研究年鑒》,榮格被指定擔任主編﹔1909年,弗洛伊德和榮格同時應邀去美國講學,在船上共度7周的旅程,他們在美國的演講受到熱烈歡迎﹔1910年,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正式成立,由於弗洛伊德的再三堅持,榮格當選為協會的第一任主席……

  兩個女人

  站在當下對歷史“復盤”,研究者們可以挖出一長串兩人關系危機的伏筆。比如從一開始,弗洛伊德和榮格對合作的預期就存在分歧,弗洛伊德希望找一個可以幫助他拓展思想體系、促進其實際應用的“信徒”﹔而榮格注定是富有獨創性的思想家,“無論何種追隨關系都令他無所適從”。

  2011年,一部講述弗洛伊德和榮格往事的電影《危險方法》上映,將一個常被遺忘的女人再次推向公眾——薩賓娜·施皮爾賴因。在影片中,這個女人成了二人決裂的一個誘因。而根據一些研究者的發現,弗洛伊德和榮格的聚散之間,存在著兩個女人的身影。

  一個是薩賓娜·施皮爾賴因。她是榮格的病人,曾患歇斯底裡症,榮格在診治她時與她發生了微妙的情感,還安排她在住院期間擔任自己的助手。后來薩賓娜康復出院,進入醫學院讀書,並與榮格成為情人。薩賓娜自身在精神病學方面頗有天賦,研究成果出眾。

  榮格即將獲得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位子時,因擔心自己和患者的關系影響前途,便試圖與薩賓娜和平分手。而當薩賓娜在一篇論文提出“死本能”概念時,恰好榮格和弗洛伊德都無比需要這個概念來解決“性欲為什麼會受到普遍壓抑”這一問題,榮格想與薩賓娜一道完成論文,遂與其重燃愛火。但考慮到研究觀念,薩賓娜最終拜入弗洛伊德門下。這個女人的存在,讓弗洛伊德與榮格生出不少嫌隙。

  另一個女人則是弗洛伊德妻子的妹妹。當年兩人彼此常為對方分析夢境,那時的弗洛伊德為一些夢境苦惱,而那些夢和他的妻子及年輕貌美的妻妹有關。榮格無意間知道了弗洛伊德與妻子、妻妹之間的“三角關系”,極其震驚。而弗洛伊德又拒絕告訴榮格更多事情,因為這會有損他的權威。后來,榮格對他人談到,這件事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關系的惡化。

  一場決裂

  在電影《危險方法》中,一個鏡頭極富戲劇性。在弗洛伊德的家中,他們正為是否需要神秘主義爭論不休。書架忽然發出奇怪的爆裂聲,榮格立刻對弗洛伊德說:“我就知道這個會發生!這是一個催化顯示現象!一分鐘內還會發生!”弗洛伊德感到很荒唐:“別搞笑了。”結果書架又傳來同樣聲音,榮格笑了,弗洛伊德滿臉訝異。

  書架發聲的“梗”,就仿佛是二人決裂的前兆和隱喻。尤其在美國之行后,榮格深陷對象征、神話宗教文獻以及玄學的研究興趣之中。

  決裂,勢不可擋,以弗洛伊德兩次著名的“暈倒”為標志。1909年,在兩人共赴美國前夕,榮格在弗洛伊德面前大談沼澤地出土的木乃伊,弗洛伊德突然暈倒在地。他懷疑榮格存在一種潛在的“弒父動機”,盼他死去。第二次是在1912年的慕尼黑,兩人參加一場心理分析會議,熱烈討論中的弗洛伊德再次看見了榮格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憂心自己會被背叛,於是直接在飯桌上暈了過去。

  1912年年底,兩人的通信裡火藥味蔓延﹔1913年,終於徹底斷絕聯系,分道揚鑣。離開弗洛伊德后,榮格遭遇了中年危機。1913年10月,他獨自在旅途上,驀然產生了兩分鐘的幻覺:一場滔天洪水,覆蓋了從北海到阿爾卑斯山脈的北部低窪地帶……榮格看到了黃色的滾流、漂浮的瓦礫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

  那一年的榮格,“擁有名譽、權力、財富、知識和其他各種福氣,不再渴求更多這類事物”,然而恐懼如鬼魅般纏上了他。榮格開始重新審視生活和自我,將夢境和幻象付諸文字與圖畫,於是有了《紅書》。這是屬於榮格內心的傳說,瘋狂,徹骨。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