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錢江晚報:商家宰客,職能部門為何總是被打臉

劉雪鬆
2016年04月22日09:04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商家宰客,職能部門為何總是被打臉

  桂林1500元一斤的天價娃娃魚,將年初哈爾濱398元一斤的天價鰉魚瞬間“秒殺”。餐館宰客的手法大同小異,但相對來說,桂林這家餐館在未告知魚價、未稱重量的情況下,直接把魚摔死了煮一盆,將哈爾濱短斤缺兩的手法直接給比弱爆了。死都死了,吃還是不吃,這是個問題。你不說話,便是默認。店家玩的這一招,就是個掏錢的問題。

  官方在第一時間的處理手法,也是大同小異。警方協調,掏錢走人。物價部門回復,定價是餐館的事。后半句沒說——關我鳥事。

  桂林物價局這次按哈爾濱物價部門的套路出牌,不料話音剛落,就把自己的臉抽得啪啪響了。第二天,桂林官方通報,已組織物價、工商、食藥監、公安、林業、畜牧水產等相關部門以及所屬轄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這起涉嫌價格違法行為迅速展開調查﹔對涉事餐館進行查封,責令其停業整頓﹔一旦查明涉事餐館存在價格欺詐、強買強賣等違法行為,物價部門將給予最高50萬元的罰款。

  早知這般,何必當初。這是每一次宰客事件出現之后,許多地方職能部門出爾反爾的表現,反復帶給旁觀者的感受。它仿佛步入了一個無法走出的怪圈——先是依法,為宰客餐館找到“可以這麼干”的依據﹔然后依法,為輿論倒逼下的官方出手找到“不可以這麼干”的依據。嚴肅的法律,被把玩到這個地步,也是奇葩到家了。

  其實仔細分析這些執法劇情的反轉不難發現,包括物價部門在內的職能部門,第一時間為宰客的店家“脫罪”,未必是真為店家撐腰,而是為自己不作為找到法律借口的同時,給了店家一個順水人情。無奈網情咬住不放,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反刀斷腕了結,以免越陷越深。

  將執法的公信力對賭輿情,這是許多職能部門常用的套路。反正轄內的商家已經被曝光,多多少少責任總在,與其手上的法律被網友使,不如尋找法律中可以讓自己撐得住的某個點,將運用法律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寧可與網絡監督的輿論死扛,也不願攬下自己的責任。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桂林物價部門從“定價是餐館的事”,到被更高層級的權力機關提溜到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中,風向變了,舵也迅速往另一個方向使。這說明,在宰客事件發生的最初,消費者單獨向哪一個職能部門反映,都很難得到執法部門的強勢支持。桂林宰客事件,食客王女士一行,就是在110的“協調”下,掏1500元錢走人的。這錢,買的不是魚,而是平安。要不然,吃客連人都走不掉。

  從有“定價權”,到吃客報了警也能坐收1500元,再到餐館被查封,還要面臨50萬元的罰款。宰客的店家被執法部門一會兒舉到法治的浪尖上做擋箭牌,一會兒重重地摔在地上喘不過氣來。可見沒有法律的准繩作支撐,沒有公正的執法做支點,“友誼的小船”隨時都會被網友圍觀時掀起的怒濤所吞沒。對於執法部門來說,同樣也是如此。執法部門之所以在宰客事件上一次次被卷進輿論的漩渦,不是法律的文本不靠譜,而是執法的部門沒定力。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