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廚房·全媒體平台)
人民日報:“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積極參與以核安全峰會為代表的全球核安全治理機制,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客觀需要,也是營造國際和平發展環境的必然選擇
比利時核電站工作人員緊急疏散,安保人員遭遇殺害……布魯塞爾系列恐怖襲擊的陰雲還未散去,核電站可能面臨的恐怖威脅,再度引發輿論關注。
核恐怖主義是對國際安全最具挑戰性的威脅之一。從6年前首屆核安全峰會,到今年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中國最高領導人連續四次參加核安全峰會,並非如某些人所揣測的,是在國際舞台上“作秀”,而是中國重視核安全問題、堅決反對核擴散和核恐怖主義、嚴格履行核安全國際義務、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體現。
核安全峰會構筑起國際社會反對核恐怖主義威脅的政治共識,為各國強化核安全措施和行動指明了方向,也為開展相關國際合作奠定了扎實基礎。據統計,2010年至今,有3.2噸濃縮鈾和钚被移走,10多個國家和地區徹底結束了濃縮鈾使用,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個國家建立了核安保示范中心,建設國際核安全體系正從願景走向現實。
應該看到,近幾年來,雖然沒有發生重大核恐怖事件,但反恐形勢復雜多變,國際社會仍然面臨恐怖分子以及國際犯罪組織獲取核材料、制造核爆炸裝置,破壞核設施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等風險。隨著全球核電事業逐漸復蘇,擁有核電站的國家增多,以及核技術在農業、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客觀上都增加了核材料擴散和流失的可能。各國積極參與以核安全峰會為代表的全球核安全治理機制,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客觀需要,也是營造國際和平發展環境的必然選擇。
中國自身是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並積極推動核能出口。中國發展核能事業60多年來,一直保持良好的核安保記錄,實現了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丟”,按照最嚴格標准對核材料和核設施實施管理,為夯實國際安全體系提供著可靠支持,發揮著負責任大國的作用。中國參加核峰會,有助於國際經驗相互交流,共同推進全球核安全體系建設。
中國是核大國,在核安全領域的規則制定話語權與日俱增,中國參與核安全峰會,展示著中國開放、自信、負責任和敢擔當的大國形象。在核安全峰會進程中,中國提出的一些重要原則得到廣泛支持,並在峰會成果文件中得到反映,包括峰會集中處理民用領域核安全問題,避免涉及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等容易產生爭議的問題,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導核安全未來進程等。
核峰會開啟了中美核安全合作的新進程。中美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在核領域全球治理擁有共同利益和責任。根據中美兩國元首在首次核峰會上達成的共識,中美共建的核安全示范中心於今年3月在北京落成,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規模最大、設備最全、設施最先進的核安全交流與培訓中心。中美在核安全方面富有成果的合作有助於雙方繼續致力於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也不讓一個伙伴掉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海牙核安全峰會上所強調的,中國始終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尊重每個國家根據具體國情採取相應的應對政策﹔強調核安全是全球性課題,“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努力從不同層面消除核安全隱患和核擴散風險……習近平主席發出的“中國聲音”裡所傳遞的國際責任,照應著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關切。
期待本次峰會,能夠凝聚更多人心、共識與力量,為推動構建公平、合作、共贏的全球核安全體系,樹立新標杆,做出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0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