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記者觀察:書香,在絲路流淌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我國及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各國加強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契機

2016年03月29日09: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書坊”搶眼

  市場需求大增

  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十七屆開羅國際書展上,一座充滿中國特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建筑物兩側的牆壁上,用中阿兩種文字書寫著“一帶一路”“建交六十周年”“文化年”等中埃關系中的熱門詞語,這裡便是“中國書坊”。據五洲傳播出版社國際合作部副主任姜珊介紹,“中國書坊”將作為今后中國館的名稱,常駐開羅國際書展。

  書展期間,“絲路書香·中國書架”項目正式啟動。在“絲路上的中國與埃及:中埃關系走向”論壇上,中埃專家就絲綢之路對中埃關系的影響、“一帶一路”下中埃未來合作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埃及文化部部長赫爾米·納木納表示,“在此次書展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無疑是耀眼的明星,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發展經驗、發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埃及願意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向中國學習相關經驗。”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沿線國家渴望了解中國和加強文化交流的呼聲日益強烈,相關圖書的市場需求大增。在中東,根據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2010年簽署的《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合作備忘錄》,截至2015年8月,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已將《埃米爾之書:鐵門之旅》《不可能的愛》《懸詩》《日月穿梭》《文學和文學批評》和《阿拉伯女騎手日記》6部阿拉伯文學著作翻譯成中文出版。同時,阿方也相繼出版了《中國道路》《當前中國經濟熱點18個怎麼看》《手機》《一句頂一萬句》《安魂》5部中國圖書。

  在第二十四屆新德裡國際書展上,中國主賓國活動是創辦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賓國活動。中國代表團帶來了5000多種、1萬多冊精品圖書,舉辦了近70場出版和文化交流活動,中方出版商同外方共達成588項版權協議及172項合作意向,還舉辦了印度經典《蘇爾詩海》、印度總理莫迪自傳《草根總理——莫迪》中文版首發式。同時,建筑類圖書《木結構設計手冊》、漢語教學類圖書及雜志《漢語世界》《新概念漢語課本》、印地語版中文原創繪本及兒童圖書等受到熱烈歡迎。

  在第五十九屆貝爾格萊德國際書展期間,中國文化類、歷史類、藝術類圖書最受當地讀者歡迎,“中國著名神話故事繪本”系列深受當地學生喜愛。塞爾維亞阿爾貝托·普拉斯出版社獲得了“當代中國”叢書塞文版權,還希望進一步引進“中國文化”和“中國經典故事”叢書的塞文版權。

  在俄羅斯,當地出版界對中國圖書的興趣不斷增長。俄文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及《論語》《老子》等古籍經典譯本、《酒國》《笨花》《茶人三部曲》等當代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俄各大書店。

  在南非,非洲首家綜合性中文書店新知集團南非約翰內斯堡華文書局半年前開業,英文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莫言系列作品以及《漢字描紅》等圖書受到廣泛關注。

  辛苦不言而喻

  感動欣慰常在

  近年來,中國圖書走出去步伐加大,成果顯著,凝聚了中外出版人的辛勤與汗水。姜珊從事中國圖書走出去工作多年,和數十家大大小小的外國文化機構打過交道,結識了幾百個膚色各異卻同樣熱愛中國的朋友。回憶起工作中的點滴故事,她坦言,從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工作,辛苦不言而喻,但感動常在、欣慰常在。

  尼泊爾當代出版公司總裁凱蘭·高塔姆出生在一個和中國淵源頗深的家庭,他的父親曾作為尼泊爾編輯家協會主席多次訪華。凱蘭繼承和發揚了父親的出版事業,與中國出版界開展了廣泛合作。2015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啟動《我們和你們:中國和尼泊爾的故事》圖書出版工作,凱蘭成為英文國際版的總協調人。

  項目剛啟動,尼泊爾就遭受了嚴重地震災害,飲用水、電力、燃油、交通都特別困難,凱蘭一家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但他始終堅持按原計劃推進圖書項目。凱蘭表示,在尼中建交60周年之際,順利推出圖書是中國人民送給尼泊爾人民的一份大禮。最終,該書中文和英文版均順利完成。在書中,中國前駐尼泊爾大使曾序勇等18位中方作者、尼泊爾前首相基爾提·尼迪·比斯塔等13位尼方作者分別講述了各自關於中尼友好交往的經歷。王毅外長和時任尼泊爾外長潘德分別作序,現任尼泊爾總理奧利專門致信祝賀。今年1月,該書在加德滿都舉行隆重首發式。

  越南胡志明市國立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的中文系副主任張家權是一名“80后”,他出生在越南的一個華裔家庭,從小學習漢語,並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6年,獲得了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甲骨文。學成歸國后,張家權在自己的母校任教,盡管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仍然筆耕不輟,在翻譯和介紹中國文化方面投入了巨大熱情。至今,他在越南《西貢解放日報》(華文版)、越南《勞動者日報》(越文版)、《越南華文文學》雜志發表300多篇文章和報道,編著圖書5本、翻譯10余本,其中他翻譯的《中國漢字》一書,被指定為越南大學中文系的教材。

  塞爾維亞阿爾貝托·普拉斯出版社成立時間不長,但多次被評為塞爾維亞最佳出版商。該社曾引進五洲傳播出版社的《歷史之旅》一書,在塞爾維亞頗受歡迎,並被多家當地媒體報道。該書介紹了中國歷史大事件的發生地或相關地,具體刻畫了歷史遺存、歷史人物,尤其適合對中國歷史文化有興趣的外國讀者。在《歷史之旅》、“當代中國”系列8冊之后,雙方又開始“中國文化”10冊的合作。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絲路書香工程的資助下,這套書的塞文版有望在2016年底和當地讀者見面。在貝爾格萊德書展上,社長雅各什先生說:“雙方的合作,使塞爾維亞讀者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這些瑰寶。”

  作品種類繁多

  借力數字出版

  從中俄互辦“國家年”開始,借助隨后的“語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再到今年開啟的“媒體交流年”,中俄人文合作正大踏步前進。俄民眾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關於中國的各類書籍作品也成為俄出版商渴求的香餑餑。俄羅斯“漢語熱”高溫不減,俄政府正力促漢語納入俄國家統一考試科目。越來越多《漢語會話手冊與詞典》《基礎漢語》《漢語伙伴》等教材和工具書進入俄中小學生的書包,不少成年人也紛紛認真研習各類教材。俄東方文學出版社社長阿尼蓋耶娃告訴本報記者,東方文學出版社成立59年來,中國文學作品的引進佔據了重要地位。從古代詩歌到當代小說,從經史典籍到報告文學,中文作品深受俄讀者青睞。通過這些書籍,一個嶄新的中國形象走進了讀者的腦海。

  英國帕斯國際出版社隻出版中國學者撰寫的學術書籍,它的口號是“出版來自中國的關於中國的書籍”。公司創辦者保羅·古爾丁一輩子從事圖書出版工作,曾在新加坡工作13年,彼時他的工作是將西方出版物推廣到亞洲市場。正是長期在亞洲工作的經歷讓保羅對亞洲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2002年退休回到英國,保羅開辦起私人出版公司,主要經營將亞洲地區學術書籍翻譯引入英國市場。據公司業務拓展經理蔡萌迪介紹,帕斯賣得最好的書有兩類,一是熱門話題,譬如中國國際關系、中國經濟與商業等,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的《中國國際關系》系列叢書賣到60多個國家,最新話題類書籍《中國如何看待恐怖主義》非常熱門,《來自中國的全球IT解決方案:華為的故事》也十分受歡迎。另一類是稀有研究,譬如即將出版的一本介紹藏文字的書。

  蔡萌迪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有一次,她帶著《夢溪筆談》英文版書籍參加活動,一位英國老先生看到書后非常高興,直呼“終於有英文版了”,原來他早早便聽說了此書的許多故事,買到英文版讓他很開心。蔡萌迪表示,中國學術書籍引入外國市場並不容易,尤其翻譯費時費工,提高中國學者在國外學術界的知名度也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期待中國學者更加積極主動走進國際市場。

  伴隨著出版業的數字化浪潮,中外出版機構在數字出版方面的合作也成為了新亮點。

  2015年的開羅國際書展和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國際書展期間,有近30家阿拉伯地區出版機構簽署協議,加盟五洲傳播出版社研發的“that’s books”阿語電子閱讀平台,授權圖書3000余種。經過一年發展,平台已經基本實現在阿拉伯地區落地,與80多家阿拉伯地區出版商簽訂了授權合作協議,與阿拉伯地區70%的出版商達成了數字出版合作意向,已獲得6500種阿語本土數字內容的授權,成為阿拉伯地區電子書品種最多的數字閱讀平台。埃及出版商協會數字出版部長謝裡夫·白克裡在開羅書展上指出:“阿拉伯的數字出版業正在為尋找正確的發展道路進行嘗試。中國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發展經驗非常值得關注。”

  注重翻譯質量

  提升文化影響

  近年來,我國出版業先后實施了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外圖書互譯計劃、絲路書香等八大工程,打開了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物市場。中國出版業走出去對中國文化整體走出去的推動作用巨大,尤其是在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效果尤佳。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學院副教授劉欣路認為,近年來,阿拉伯世界“向東看”傾向明顯,加強與中國各領域友好合作的願望強烈,以絲路書香為代表的走出去工程順應了中阿關系發展之需,有助於阿拉伯世界正確認知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助於獲得阿拉伯世界對中國內外政策的理解,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據劉欣路介紹,在以絲路書香為代表的圖書走出去工程中,翻譯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如何在翻譯過程中保証原著的內容不丟失、思想不走樣、可讀性不減弱是能否獲得市場成功的關鍵。為保証質量,比較可行的辦法是中阿譯者合作翻譯。劉欣路所在團隊此前與埃及著名漢學家、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穆赫辛·法爾加尼合作翻譯了多部作品,其中僅為審校《詩經》就互通了近200封郵件,最終獲得讀者的認可,埃及最高翻譯委員會、約旦大安曼市文化局等機構已決定引進阿文版《詩經》。

  正如2015年度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獎得主、著名譯者艾瑞克·阿布漢森所言,這個世界實際上不存在一個文化中心舞台,而更像是一個卡拉OK廳,裡面每個大大小小的包間都是一個文化圈,中國文化走出去並不是所謂的“登上國際舞台”,而是要在包間串門的過程中慢慢提升知名度和認可度。絲路書香等文化走出去工程,都應當重視供給與需求的對接,考慮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唯此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傳播競爭格局下獲得關注,讓絲路撒滿書香。

  (本報記者王雲鬆、林雪丹、李應齊、李瀟、葉娟採訪整理)

  圖片說明: 

  圖①:第四十七屆開羅國際書展上的“中國書坊”。
  本報記者 王雲鬆攝 
  圖②:1月9日,印度兒童在第二十四屆新德裡國際書展上觀看中國傳統雕版印刷技藝展示。
  新華社發 
  圖③:俄羅斯漢學家魏德漢的辦公室內,書架上擺滿道家著作,其中包括他的譯作。
  本報記者 林雪丹攝 
  圖④:英國帕斯出版社國際業務拓展經理蔡萌迪展示該出版社2016年的書目。 
  本報記者 李應齊攝

  版式設計:劉 慧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9日 22 版)

(責編:王倩、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