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讓更多人享受“有品質的幸福”

呂曉勛
2016年03月16日04: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繼續提高民生水平“邊際難度”加大,正需在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品質上著力

 

  匯集民情民意,聚焦國計民生。歷年兩會,“民生”都是一個關鍵詞。回望剛剛過去的10多天,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建言獻策、討論互動,那些情牽民心的“真聲音”“好聲音”,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微笑詢問湖南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關心赫哲族人的打魚生活,詳細了解黑龍江樺南縣的玉米產銷細節,仔細詢問青海“拉面經濟”的情況……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民生牽挂,傳遞著溫暖與關懷。“我想為鞍山鋼鐵的下崗工人說幾句話”“這是十余本特殊學生的作品,希望他們的教育和健康問題能被更多的人關注”“海外引進人才希望我能把他們的心聲帶到會上”……代表委員情真意切的發言,真實呈現了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現狀與改善渴望。雖然關注的領域有所差異,提交的議案、提案也是各有側重,但其中鮮明真摯的民生情懷,足以讓兩會充盈“暖色調”。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通過兩會這個窗口,大家能感受到更立體、更強大的“民生氣場”:既有毫不諱言的誠懇總結,也有直面現實的堅定回答,更有關於未來的鏗鏘承諾。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的暖心表態,到“國家賬本”裡“重點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壓縮其他支出,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的自我施壓,字裡行間閃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並沒有放鬆對弱勢群體的扶助,這使得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感受到了經濟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中國的惠民工作不但發展迅速,而且注重均衡與公平,這非常令人欽佩”……正如海外專家學者的觀察與評價,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在見証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同時,感受到了“與我有關”的進步質感與發展溫度。

  “共享”的繁盛,離不開“共建”的耕耘。依托於移動互聯的便捷,為“我”代言,為“我們”代言,正逐漸擺脫年齡、學歷、地域等客觀局限,集合為一股自下而上的強大能量,多形式、多層面地融入國家發展進程中。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有46處與網民建議高度契合﹔還是“十三五”規劃編制時“共建共想,同心同得”的問計求策活動,在短短3個月內收到2.9萬條意見建議,數以萬計的網友通過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表達了最緊迫、最具現實針對性的民生訴求。從政策制定,到具體落實,乃至監督反饋,日趨頻繁的上下互動,不僅讓國家決策更加准確務實,也在無形中喚醒了更多蘊藏於民間的偉大力量。這對於正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言,既是不可或缺的鞭策,更是難能可貴的激勵。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隻有“進行時”這一種時態。在民生指標長期全線飄紅的基礎上,今后幾年要繼續提高民生水平,“邊際難度”更大。如何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緩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焦慮?如何發展更加公平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如何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使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對霧霾不再來的希冀,對物價低一點的渴望,對看病少折騰的期待,又該如何解決?擦亮“獲得感”這塊檢驗發展成就的試金石,需要的正是專注於提高生活質量、執著於提升“幸福品質”的民生改進。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急需補齊的“短板”,顯然還有很多﹔那種“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隻能比以往更強烈。

  兩會就要結束了,但民生藍圖的擘畫仍將繼續。“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要的是決心,看的是成效。善於汲取群眾智慧,充分調動人民參與民生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把責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幸福才有可能成為留駐千家萬戶的“常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責編:王吉全、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