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羊城晚報:鼓勵“告老還鄉” 反哺“鄉土中國”

劍客
2016年03月14日14:38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鼓勵“告老還鄉” 反哺“鄉土中國”

  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針對現在“農村傳統民俗退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有待改進”提出的解決辦法。筆者聞之,深以為是。

  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對成功的執著追求,而高級官員、富商巨賈等“成功人士”的告老還鄉也有著從漢唐到明清的悠久歷史,這一進一出為中國鄉土社會的自我循環奠定了基礎。曾幾何時,這種循環被打破,緊接著是愈演愈烈的“馬太效應”——農村的、落后地區的人才甚至是人口,都被城市、發達地區單向吸走。試看,珠三角、長三角這些發達地區,哪處不是廣納人口密度奇高?北上廣深這些巨無霸城市,哪個不是吸引著來自全國的頂尖人才?

  讀書、考學,打工、經商,不少農村和落后地區的人們通過這樣的途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人口和人才的單向流動,在個人命運被改變的同時,對於本地域的發展卻幾乎沒有促進作用——落后地區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養育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去建設別人的家鄉去了。在計劃經濟時代,雖已然是集中力量建設工業和城市,但是通過對重工業的梯次布點,大范圍內征集工人,客觀上保持了一定的地域平衡,而大學生的計劃分配,也為落后地區維持了一條微小的人才輸血通道。進入市場經濟之后,資本的走向必然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人才和人口也隨之而動。讓千辛萬苦跳出“農門”的年輕人才回去,有著現實的難度——施展空間的約束,對培養成本的回報,對個人成長的追求……看看清華北大的學生,除了原本就來自發達地區的之外,有幾個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去?長此以往的結果,是廣袤農村的日益老齡化和空心化以及中小城市社會交往中人際關系的日益固化和庸俗化,這又反過來加快人口和人才的流失。

  在這樣的情形下,讓已經退休的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回到生他養他的故土去,恢復中國幾千年來的鄉賢文化,是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一種現實反哺:一是他們已經完成自我奮斗的歷程乃至培養后代的任務,少了現實的羈絆。二是他們的學識水平、道德修養、人脈關系,可以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移風易俗起到促進作用。三是他們的存在,可以對當地的社會秩序起到穩定之效,基層官員的行政行為有了額外的監督,地痞流氓的胡作非為多了顧忌的對象。四是他們當中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教授等等,亦可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百姓。五是他們多年來的行事方式甚至生活習慣,也可能給農村地區諸如改水改廁之類的事情帶來推動。六是他們的現實需求,可能促使交通資源、衛生資源的下沉,從而有利於當地百姓。

  葉落歸根,是正常的生態循環﹔隻出不進,必然失去平衡。如果任由人口和人才單向流動,那麼地域差異隻會越來越大,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也就無從談起。創造條件,鼓勵退休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余熱,也是對家鄉養育的回報﹔而恢復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也有利於實現鄉村的傳統自治,降低整體的行政成本。美麗中國,不僅需要城市的繁榮昌盛,同樣需要鄉村的生機盎然……

(責編:顏子昂(實習生)、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