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10日在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資金要向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主旋律。順著絲綢之路走去,大漠孤煙的塞外壯美,碧空萬裡的高原遼闊,圓潤婉轉的馬頭琴聲,醇香流芳的酥油茶香,民族風情各具特色。而我們都享有同一個身份——中華兒女。今天的中國面貌,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設得來的,每一個民族都可以在中國夢的舞台上載歌載舞。
習近平總書記說:“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包容民族的差異,欣賞各自的特色,更相信團結的力量。近年來,經過各族人民團結奮斗、艱苦努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於歷史原因和客觀條件的制約,一些民族地區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也是打好扶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資金要向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各民族地區稟賦不同,我們要結合各民族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長遠規劃,有的放矢,精准扶貧。讓每一個民族地區都煥發生機,呈現千岩競秀、千帆競發的蓬勃景象。
向改革要動力,以發展促團結。唯有改革,方能確保民族地區在全國行進的道路上不掉隊。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十三五”時期更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需要我們凝神定志、謀定后動,在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上落子布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在給予支持的同時,更要對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民族特色加以保護和發揚。在發展的同時,生態保護應置於重要位置。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此外,還要對民族的特色文化與傳統細心呵護,讓每一個少數民族同胞既分享改革紅利,也留住家鄉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每一個民族都有著非同一般的力量,支撐著中國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披荊斬棘、闊步前進。壯族同胞有一句諺語:“一鍬挖不成井,一筆畫不成龍。”確實,改革沒有休止符,當前唯有以更大的決心和更果敢的措施,不斷加碼發力,不斷深化改革,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隻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繁花似錦的團結場面、共同繁榮的美好景象,就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呈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