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京華時報:出清不作為者,國企改革才有內生動力

徐立凡
2016年03月13日09:03 | 來源:京華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出清不作為者,國企改革才有內生動力

  催生國企改革的內生動力,出清對改革不作為者,在當前國企改革的關口尤為必要。能者上而庸者下,國企改革才能形成“上下同熱”的氛圍,成為撬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力杠杆。

  3月1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回答“國企改革現在是上面熱、下面冷”的提問時表示:有極個別的人、極個別的管理者對改革可能認識不到位,對改革的困難、遇到的阻力,擔當精神不夠,還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但這是個別的。對於這些個別的人,我的回答隻有一句話:先出清。

  新一輪國企改革啟動以來,以“1+12”為標志的改革總體方案已出台,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進行了調整,20多項審批權力被取消下放,一些央企開始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這些舉措表明國企改革取得了初步進展,但與國企改革文件相對照,與社會期待相比,國企改革的進展確實不盡如人意。這其中不乏客觀原因。國企改革是一項巨大工程,央企和地方國企、不同行業的國企,承擔的經濟功能不同,功能界定和分類歸置尚在途中﹔許多國企歷史包袱和現實包袱沉重,面對涉及人員分流、股權歸並、債務重組等改革命題,涉及到大量人員和資產的整合,不能不小心謹慎﹔許多地方國企對地方經濟發展、財稅增收、就業率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也有改革阻力等等。這些都是國企改革的制約因素,但正如肖亞慶所言,國企改革遭遇的阻力不能全部歸咎於客觀,必須正視主觀因素對改革造成的掣肘。目前的國企改革,明顯呈現出部分央企快於多數地方國企、一般性競爭行業快於壟斷企業的特征,不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改革效率,新一輪國企改革就有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危險。

  催生國企改革的內生動力,出清對改革不作為者,在當前國企改革的關口尤為必要。一方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企不能置身事外。實際上,大量落后產能、無效產能,主要就來源於“三高”行業的國企。出清過剩產能,出清僵尸企業任務艱巨,必須依靠有作為敢擔當的帶頭人,才能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國企國資改革還有通過股權多元化,打破“玻璃天花板”,促使國企管理機制和用人機制轉型的命題。實際上,國企的一些僵化機制已滯后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正如政協委員張明森所舉的例子,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大型國企幾乎不可能從社會招聘熟練工人,而隻能選擇應屆畢業生。對此,央行行長周小川稱,國企在吸納就業方面存在這麼僵硬的政策出乎他的意料。對於這些微觀層面的改革,不能都等著“1+12”式的改革方案,而需要國企內部主動推進。如果繼續讓不懂市場法則、沒有改革精神的人佔據位置,國企就很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社會資本就不敢放心進入。

  可以說,佔據主要生產資源的國企,既是改革的主戰場,也是實現讓資源由市場調節的主要關卡。國企國資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不可能靠改革文件完成,而需要依靠一大批有能力、敢擔當的改革者完成,這其實也是常委們多次談及的用人標准。能者上而庸者下,國企改革才能形成“上下同熱”的氛圍,成為撬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力杠杆。

(責編:董曉偉、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