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羊城晚報:產能亟待“去”,職工還需“養”

潘洪其
2016年03月10日16:21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產能亟待“去”,職工還需“養”

全國政協8日在京舉行做好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工作提案辦理協商會。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在會上表示,對不能實行市場就業的困難職工,政府將開辟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據悉,財政部正在研究中央財政1000億元獎補資金的使用辦法,綜合考慮企業產能下降及轉崗人員的實際情況等,對資金進行適當分配。

去產能是推進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關鍵環節,做好轉崗人員安置和就業工作,又是去產能這項浩大工程中繞不開的一步。去產能計劃涵蓋整個“十三五”時期,全國460余個納入統計監測的行業和產業,多數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產能過剩,尤以水泥、建材、平板玻璃、重化工、鋼鐵、煤炭六大行業產能過剩最嚴重。2011年起,各地陸續開始推進去產能工作,但整體進展明顯滯后於政策預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誰來為去產能伴生的巨大成本買單,遲遲未能明確。其中相當大的一筆成本,就是失業轉崗員工安置涉及的一系列善后支出,這筆成本如果不能落實,各地都不敢將相關企業涉及的職工裁減遣散,否則可能引發社會震蕩,造成不利后果。

過剩產能存在於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這些產業中大多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過剩的產能亟待“去”掉,過剩產能對應的職工則不能一“去”了之,因為無論從保障就業和改善民生的角度講,還是鑒於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的經驗教訓,都決不允許把這些職工一古腦兒推向社會,不能讓他們陷入孤立無助的困境。正如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所說,國家與其拿錢繼續“養”虧損企業,不如拿錢把職工包下來、“養”起來,職工生活有著落,經過培訓可以重新找到工作崗位。

“去”產能與“養”職工,就這樣從一對沖突的矛盾,轉換成為一項有機統一的重大改革。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過程中,“養”職工就是要“養”好就業和民生,“養”好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養”好國家對普通民眾的情懷和責任。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財政將拿出1000億元獎補資金,重點用於“僵尸企業”職工分流安置。今年拿出1000億元,明年想必不會低於這個數字,再加上多年來積累豐厚的失業保險基金及專項就業基金,為數百萬相關人員提供生計托底和轉崗就業服務,應當可以做得比較從容有序。

去產能的同時必須“養”職工,已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政策底線,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就是如何用好這筆千億級的專項財政資金和相關基金,如何把轉崗職工“養”實“養”好。一方面,各級政府及財政、人力保障、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切實履行保障職能,從失業保障、知識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支持、開辟公益性崗位等多方面入手,為職工轉崗就業創業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務。政府部門要端正態度,嚴守為職工提供服務的本分,切不可有借機染指專項財政資金以中飽私囊的想法,違規違法者須依法嚴肅懲處。

另一方面,要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和非公企業吸納就業、催生創業的作用,並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下崗人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也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和市場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去產能、“養”職工開拓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責編:顏子昂(實習生)、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