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為全國人大代表弱化“地方意識”叫好

很多跑兩會的記者都有一個感覺,全國人大代表的議政能力和水平越來越高,討論中有很多真知灼見。比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的觀點就很發人深省,他稱“聽任加杠杆去樓市庫存將是災難”:要更注重去杠杆降風險,絕不能用加杠杆的辦法來促銷售、去庫存。“如果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庫存,跟中央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會給經濟帶來巨大風險”。
這些聲音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能突破地域視野的限制,不是從地方利益思考問題,而是站在國家全局的角度來看問題。黃奇帆是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提出這番見解的,但他沒有隻討論跟重慶相關的話題,觀點和角度沒有受“重慶身份”的約束——沒有把自己當成“重慶市市長”和“重慶代表”,而是一個“全國人大代表”,是在關注那些有著普遍性、涉及全局性、事關全國的問題。
弱化地方身份,強化“全國人大代表”意識,這種全國意識非常可貴。畢竟這是全國兩會,不是地方兩會,要更多關注那些關系全局、有著共性、事關每個人利益的國是。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黑龍江代表團座談時關心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其實不僅來自東北的代表應關心這個話題,其他地方也應該關心。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在談到反恐問題時稱,民眾圍剿暴恐分子場面令人感動——實際上,反恐不只是新疆的事,其他地方的代表也應該關注這個問題。還有,煤炭價格低迷不僅是山西的問題,濕地保護不僅是黑龍江的問題,水電開發不只是雲南的問題,慈善立法涉及每個人每個地方,治堵治霾、財稅改革、深化推進反腐更是共性問題,應該多站在全局的高度來討論這些普遍問題。
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代表行使立法權和監督權的政治場所,無論是立法還是監督,本質上都是利益群體與利益群體博弈的過程。來自地方的全國人大代表有合理的地方利益訴求很正常。但我注意到,有的地方代表團開會討論問題時,一些代表的地方意識過強,說的多是本地的事,好像只是換了個地點開地方兩會。當然,分組討論,難免會帶有地域特色。但既然是全國人大代表,就應該有更鮮明的“全國”意識,不要問自己從哪裡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就應該融入“全國”輿論場中,超越地方局限站在全國視野看問題,為全局問題獻計獻策。
比如這一次代表要審議慈善法草案,這部重要法律關系到每個人的利益,關系到中國慈善能不能突破“缺乏信任感”這個心理障礙和發展痛點,關系到能不能激活沉睡的慈善熱情並釋放經濟發展帶來的慈善紅利——這不是哪個地方的事,不只是民政部長的事,而是全民的事。全國人大代表們應該多為這樣的問題貢獻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