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傳統工藝品“集團沖鋒”走出國門

“建設文化強國,需多渠道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產品‘走出去’,不能讓民族的文化瑰寶養在深閨。”全國人大代表蔡群認為,當前傳統文化產品“走出去”路徑狹窄,文化產品競爭力較弱,亟需拓寬“航道”,提升“走出去”水平。從報道看,蔡群在家鄉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的苗寨裡開設了一家苗族文化產品企業,生產各類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目前已遠銷馬來西亞、韓國和美國。但蔡群說,這3個國家的客戶都是“偶遇”,他們來織金洞景區游覽,到店裡看到了這些美麗的傳統文化產品才聯系上銷售關系。
靠“偶遇”才得以“走出國門”,這是蔡群企業走出去的痛點,也是不少傳統工藝行業向海外發展的難處。我國不乏能工巧匠,旗袍、陶瓷、刺繡等不一而足。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展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生產出有別於機器生產的精致產品,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實用價值,可惜在產業化大潮與市場經濟沖擊下,傳統工藝的市場日益萎縮,甚至出現“人去技亡”的無奈局面。
放眼全球,各國不乏傳統特色手工藝產品,同樣也在當代面臨沖擊,而對於這些瀕臨滅絕的手工藝,“走出去”往往是重生的渠道。開拓海外市場,往往能為傳統手工藝行業的發展注入新能量。以日本為例,岐阜縣美濃的和紙、石川縣輪島的漆器、福井縣鯖江的眼鏡與時鐘等傳統工藝品在國內市場不溫不火時,走出國門受到追捧,新市場的開辟為老工藝注入新活力,民族產業才得以生生不息。
同樣的,對於我國豐富的傳統工藝品,走出國門也同樣重要,它不僅能壯大手工藝行業,延續傳統工藝,也能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播開去,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然而,如何將我們的文化優勢轉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還需要帶上放大鏡,仔細傾聽行業心聲,了解行業瓶頸,再對症下藥。
傳統手工藝行業各有各的風採,在“走出國門”上面對的困難卻有共性。
一方面,傳統手工藝企業門類眾多、比較分散,單打獨斗地“走出去”,往往比較吃力,增強國家層面的統籌推動十分重要,正如蔡群所建議的,形成“集團沖鋒”,加大國家層面的包括展覽、交流、交易等各形式常態化平台建設,以國家力量包裝、推銷傳統文化產品,不失為好建議。
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企業在人才、營銷方面也具有短板。開拓海外市場,不僅要解決語言交流問題,也要對當地營商環境、法律法規、文化觀念等有所了解,另外,能否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運用現代營銷技巧,樹立品牌輸出,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而這些都對人才儲備提出更高要求。可見,對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或人才引進也很迫切。
總的來說,推動傳統文化產品走出去,是一項重要而龐大的工程。路漫漫其修遠兮,走出去的道路雖然不平坦,但光明的前途讓人振奮。上下同欲者勝,在國家與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優秀的手工藝行業一定會在海外綻放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