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打造創新谷 增強廣東創新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建議充分發揮高水平大學的人才、成果和科研平台優勢,在高水平大學周邊打造創新谷,形成科技創新成果的孵化地和科技創新機構的聚集地。
“創新”熱度不減,而為創新驅動發展助力,高等院校也是責無旁貸。在這方面,在高水平大學周邊打造創新谷,有利於為科技成果孵化提供支撐,有利於進一步釋放高校、科研單位的創新潛能,有利於增強廣東創新力、促進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值得嘗試。
根據先行者的經驗,創新谷至少匯聚著高等學府、科研院所和創新園區,需要創新基地、創業中心、成果孵化平台、人才配套設置等作為“標配”。從可行性的角度來看,高水平大學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鎮,手握一大批科技人才,而且也是科技創新成果的孵化地、科技創新機構的聚集地,基礎深厚,先天條件優良,因此也會更易操作、更可行。不過,建設容易,健康長遠發展卻絕不簡單。尤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各地、各種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園、產業園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相對於這些平台,創新谷在提升自身吸引力方面需要實實在在的硬功夫。
首先,創新谷需要嚴密的制度設計。在大學周邊打造創新谷,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尤其是需要政府扶持引導,也需要運用市場力量,因此要通盤考慮、科學統籌——政府與市場該怎麼分工?如何監管?科研成果轉化如何激發各方動力又能保証效率與公平?這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作為前提和基礎。
其次,創新谷需要充足的政策配套。創新谷需要人才,需要優質項目,而人才與項目相互吸引更是關鍵。近年來,很多城市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人才戰略,為吸引人才竭盡所能、“大招”頻出﹔而為了吸引優質企業、創新項目、創業團隊落地,各地也不斷釋放政策吸引力。在這方面,創新谷不妨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打造一套集合人才吸引、扶持基金等政策的“大禮包”作為競爭力,並且要更給力、更有“誠意”,從而吸引高精尖人才與項目“潛力股”慕名而來。
此外,軟環境同樣重要。對於一個創新平台而言,其優勢往往不在場地和規模,而在於創新環境,而創新環境除了政策吸引、硬件配套等還可以有更多細節。比如,很多孵化基地開設創新課程、講座,打造內部溝通平台,提供代辦業務、保潔等細致周到的服務,從而讓人才、企業專心工作,讓一切為創新服務。
高校打造創新谷,期待它能釋放創新能量,變成發展新高地,為創新驅動發展添磚加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