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海外版暢議國是:發揮創新文化的引領作用

羅富和
2016年03月06日05: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年來,國家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創新驅動列為基本國策、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和各類人才激勵政策,為創新驅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資金和人力資源保障,在激發創新熱情,推動創新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但是,仍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創新的某些方面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學術造假現象屢禁不止,科研成果“泡沫”嚴重、成果評價普遍虛高,學術界的浮躁風氣有所蔓延等方面。這些現象,無疑與學術道德與職業操守有關,也與制度設計未在“管”、“放”間找到平衡點,造成一“管”就“死”有關。比如過於僵化的財務管理和科研人員出國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術活動開展以及國際學術交流﹔一“放”就給一些不端行為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土壤與空間﹔此外,科研項目中普遍存在行政化現象,科研評價機制中則存在過於量化等現象。

  究其根本,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文化,在於我國創新文化的缺乏與引領作用發揮的不足。

  民進中央已關注到了這一點,並在相關提案中提出了相關建議:

  首先是在制度設計上要支持基礎性研究和學術交流。要倡導潛心研究學問、鑽研技術,不怕難、不怕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甚至要有“鑽牛角尖”的精神,同時在制度設計上給予基礎性研究以支持和空間,鼓勵正常的學術批評與爭論,支持普通人從事治學研究。

  其次是深化教育改革。當前的應試教育、標准答案,束縛了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文化的發展。要愛護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導“探究精神”的培養﹔在高等教育中重視“科學精神”的塑造,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大膽質疑,培養其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考能力﹔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提倡人文閱讀與科學實驗並舉﹔並在研究生、博士生答辯中設置“反方詰難”程序。

  第三,建議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培育和扶植學術共同體,支持其健康發展。同時,把學術評價的權力還給學術共同體,建立獨立的學術評價標准,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使對研究成果的評價更為客觀、真實。行政權力應逐步退出學術,特別是退出學術規則的制定。

  第四,建議完善科技查新服務。要建立重大科研項目立項和重大科研成果評審的第三方查新制度,加強信息資源建設,提高文獻保障能力,以滿足各專業的信息需求。拓展項目查新服務、專利查新服務,強調查新的公正性。

  (作者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

  (本報記者 葉曉楠整理)

  

(責編:王吉全、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